菏泽: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2023-12-07 17:3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周琛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菏泽报道

  12月7日,菏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发布会第八场,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关工作情况。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菏泽市紧紧围绕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立足非遗资源禀赋,大力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有效推动了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

  大力挖掘黄河非遗资源,构建非遗传承体系

  近年来,全市范围内共调查非遗线索1.8万余条,搜集项目近4000个,经过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黄河现行河道流经及黄河故道区域分布着牡丹传说、尧的传说、庄子传说、鲁西南鼓吹乐、商羊舞、大平调、山东琴书、佛汉拳、曹州面人、鄄城砖塑、鲁锦、曹县柳编、山东落子、曹县木雕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68项。今年,我们积极申报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向黄河流域项目倾斜,39人入选公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黄河现行河道流经区域及黄河故道区域入选25个,确保黄河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做好“非遗+”文章,推动非遗融入经济社会大局

  为旅游发展赋能,全省非遗曲艺书场试点落户曹州牡丹园,联合菏泽天安万达打造了曹州曲艺厅,水浒好汉城被评为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景区”“非遗+商业街”等模式探索逐步走向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鲁锦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鄄城县精一坊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曹县孙老家镇等6个乡镇被评为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形成了鲁锦、柳编、刻瓷、古筝制作等链条较为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传统工艺产业体系,出现了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等一批代表性企业。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全市现有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工坊数量分别为4家、48家、105家。2023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期间,组织非遗工坊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类传承实践活动,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全市76家非遗工坊销售金额达8384万元。

  推动传播普及,黄河流域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增强

  开展了菏泽市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全市发布“年文化”相关短视频百余个,2个账号位居全省抖音、快手平台官方和个人账号播放量前10。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市共计举办50余项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线上10余场次,线下40余场次,其中包括十余场非遗购物活动,全市线上线下店铺多达八十余家,相关非遗产品近千款,销售额近370万元,使线上、线下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选购非遗产品。组织开展“菏泽非遗二十年摄影展”线上线下展览、在菏泽东站设置非遗展示区,对非遗产品进行集中展示。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曹州牡丹园里过大年活动等各类活动。推动非遗走出去。舞狮参加塞尔维亚“欢乐春节”活动。组织我市非遗项目参加全国曲艺周活动、全国非遗年会、黄河流域省区非遗精品展、2023年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大运河文旅博览会非遗展、河和之契等活动。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在市图书馆和部分中小学校建立了非遗讲堂和传习所,各传习场所常年开放,在全市设立24个非遗教育传承实践基地,传承阵地不断巩固。积极推荐传承人参加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传承能力持续提升。

初审编辑:聂冬梅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