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港效果图
本网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景佳) 在地处长江和中国东部海岸交汇处的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内,一座年轻的港口——-洋口港正拔地而起,巍峨地屹立在黄海岸边,并于上个月底初步实现了通航通航。
这座按照10-20万吨级大宗散货及液化品泊位、20万吨浮动码头和30万吨原油泊位标准规划建设的港口。建成后不仅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大宗物流的中转基地,集港、工、贸于一体的新型沿海港口城市,还将和宁波的港口一同成为以上海为中轴交相辉映的两翼。然而就在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闭塞地。
“可以说,洋口港就是江苏30年巨变的缩影” 11月10日下午,中共如东县委常委、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建飞接待了记者一行,并话起了洋口港发展史。
上世纪80年代:专家、院士撩开港口神秘“面纱”
南通如东县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万里长江入海口的北岸,是东海、黄海、长江三水交汇之处,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三万年前,这里曾是古长江的入海口。
长久以来,平原地区水浅坡缓、不适宜建港是一种传统观点。中国深水大港多建设在基岩港湾地区和大河河口区。历史上亦有“苏北不建港”的客观因素。
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组的专家们在如东县海岸线调研时惊喜地发现,该县海岸线外有一条直通太平洋的深水通道,是江苏境内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深水海港资源,以此为依托可建深水海港。权威专家坚定认为,洋口港是江苏近千公里海岸线上可以建设10万至2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天然理想港址。
上世纪90年代:港口开发一些技术瓶颈终被打破
洋口港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靠长江、靠上海、靠市场。洋口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上海、苏南相依,溯江联结长江中上游地区。距离上海直线距离100公里,其次,该地拥有独特的土地资源优势,淡水资源丰富,6000平方公里的海域,海风的扩散能力和海水的自净能力较强。
既然有这么好的优势,为何到现在才开发?“那是因为港口的开发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直到99年洋口港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才得到解决”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建飞回答记者。
周建飞介绍,在港口的一栋办公楼内专门设有历史展厅,里面陈列并记载了港口整个九十年代发展大事记。这些历史资料鲜明地见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
进入二十一世纪,港口发展建设步入快车道
2002年,南通提出“以港兴市、江海联动”的发展战略,把洋口港开发建设作为继苏通大桥之后又一重要举措,2004年,洋口港开发已列入“十一五”计划,这些都为大力开发洋口港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如东现在有能力开发洋口港,另一方面,洋口港通过项目带动、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使得建港成为现实。” 周建飞介绍。
如今的洋口港是长三角北翼唯一可建20万吨级以上深水海港的优良港址,水道一侧有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天然沙洲--太阳岛,其功能定位是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中转为主。那么这样就可以与周围港口进行错位竞争,避免功能重复。洋口港的建成将有效的解决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
预计2020年,洋口港将媲美国际海港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奋斗,洋口港这一东方大港已雏形初现。就下一步洋口港建设,周建飞表示,目前,涉港规划审批已获得巨大突破。洋口港标志性、启动性项目LNG接受站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已动工建设;洋口港总体规划通过交通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审查;全国最大的匡围填海项目——30平方公里临海工业园区一期、海上人工岛工程分别取得国务院和省政府颁发的海域使用权证书。
同时,港区各项工程建设强势推进。洋口港10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围堰已经完成;12.6公里长的陆岛跨海通道工程黄海大桥,实现通车;太阳岛一期二期1.44平方公里围填工程匡围成功,其中LNG接受站区块已交付中石油使用,一万吨级重件码头开始通航;临港工业区各项基础设施高标准推进;海洋铁路、涉港高速、洋口运河等集疏运体系全面启动。
此外,一批大项目都已经正式落户洋口港;由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3000万美元的污水处理和工业用水项目已经开始启动。风电一期、二期到2008年4月底,已有140台风机装机投产,投产规模23万千瓦,累计上网电量4亿千瓦时。预计2020年,洋口港将成为与国际海港相媲美的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