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来袭!这些山东经济结构改革举措地市可借鉴

2016-05-12 10:30: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1

  让农民“带利”进城——山东经济结构性改革调查与思考·关注协调发展之一

  城乡协调是协调发展的重点之一,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是关键。

  继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就要推动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带着“利益”进城,解除后顾之忧,走得放心。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服务,让农民进得了城、留得下。

  产城融合,健康推动城镇化

  ◆ 产、城脱节,给我们的教训不少。截至去年10月底,山东商品房库存1.87亿平方米,去库存周期约需23个月。尤其是在部分沿海城市,漂亮的“海景房”建得不少,但入住率并不高,库存量较大。

  ◆ 镇域、县域产业兴则城市旺。寿光侯镇、沂水县等这些年加强产业发展,吸纳产业工人在本镇、本县创业或就业,农民在本县买房比例逐年升高。

  ◆ 怎样推进产城融合?规划是基础。然而,当前规划自成体系、相互打架、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给各地造成极大困扰。青岛的西海岸新区理顺各个规划空间管理职能,在一个城市空间内形成“一张图”的效果,其做法给人启发。

  三权不变,家喻户晓放心进城

  ◆ 为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我省出台政策,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权保持不变。为确保这一政策顺利实施,我省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

  ◆ 在“三权”中,相比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权更难落实,需要量化和具体化。为此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人人有股,股随人走,是解决的有效办法。

  ◆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在我省进展相比他省相对较慢,整体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这与地域文化有关,也与干事创业环境有关,亟须大力改变。

  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

  ◆ 以人为核心,完善配套功能和服务,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让农民在城市扎根。

  ◆ 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消除“大班额”正成为山东改善教育并推进城镇化的重大举措,全省计划到2017年投入122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63所。

  ◆ 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配套,要看到一个问题,人、地、钱与转移劳动力相挂钩的体制有待加快建立。目前只有中央转移地方的72项公共服务经费实现了挂钩,数额仅有寥寥几亿元,不能满足需要。另外省级也需要建立宁产的挂钩。

2

  敞开胸襟,打破藩篱————山东经济结构性改革调查与思考·关注协调发展之二  

  “两区一圈一带”,使山东实现了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走在全国前列。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为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重重的砝码。

  新常态下,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突破以前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推动区域间协调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胸怀有多大,天地有多宽

  ◆ 势区域战略,做好“对接”的文章,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齐河抢抓机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接融入济南的举措“稳准狠”,济南敞开接纳的胸怀也令人称道。

  ◆ 山东某县以“路修得太好,项目更留不住了”为由阻碍县域间道路建设,折射出个别地方胸怀不够宽广,守成思想严重,只囿于眼前的局部利益,而没有认识到区域协作带来的机遇和长远影响。

  ◆ 胸怀有多大,天地有多宽。许多受访者认为,龙头城市带动作用不强,是制约区域协调协作的重要因素。这既印证了小城镇主动融入大城市的必要性,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我省的龙头城市,既要有胸怀,还要提高带动能力。

  打破区域壁垒让要素流动起来

  ◆ 区域协调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尤需打破各种体制机制的藩篱,打破行政分割,使要素能在区域间有序自由流动。

  ◆ 潍坊打破区域分割,在工业用地丰富的滨海区划出地方,为其他15个县市区建产业园,搞起了飞地经济。飞地这种合作模式是共同搭建平台招项目, 各方各自面临的土地、项目等难题迎刃而解。而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这方面,仍需借鉴南方一些地方的经验做法。

  ◆ 在济莱协作区,一些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要素流动的探索可资借鉴。规划实施两年多来,两地根据“五个同城化”要求,高速提速、通信资费降低、城际快客开通、就医就学办户籍都更便利,同城化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协作也逐步深化。

  ◆ 不仅是政府,产业性质相关的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通过搭建一定的机制平台,同样能起到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协同发展的效果。但从全省来看,除了省级层面推动的这六大产业联盟,产业合作组织仍待发展。

  借力要巧,对接要准

  ◆ 青岛和上海企业合作的先进项目,却落户一不靠海、二非枢纽的诸城, 靠的是一次巧妙的借力。诸城瞅准青岛保税港区,成功争取到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项目,一步融入青岛的现代物流链条,还享有一些特殊政策功能。

  ◆ “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大半个地球,青岛身处“一带”和“一路”的交会点。利用“一带一路”和空港优势,青岛也在用巧劲儿向更远处借力,胶州正在打造海陆空统筹的综合物流体系。

  ◆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致胜,还要打开眼光,冲出一省局限,对接国家战略,将其优势为我所用。这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还应在于借助协同协作,摆脱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3

  协调绝非平均用力——山东经济结构性改革调查与思考·关注协调发展之三

  发展的全面与整体性是协调的应有之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尤其在产业结构上,只有根据自身特色补齐链条短板,形成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间产业融合互动,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

  产业链条:大树金贵,小草稀缺

  ◆ 在协调发展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应如“森林生态”,既有大树,也有小草,产业龙头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行,才能提升产业链条的竞争力。这方面,我省大树不少,小草不足。

  ◆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省有51家,比江苏还多7家。但大企业身边缺少数量多、活力足的小企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省内某家电龙头企业,具有强大带动能力,但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仅是那几家“亲生”的。

  ◆ 素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的威海市,形成了大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小气候”。 威海协调大中小企业的经验之一,就是推动中小企业走战略专一化、研发精细化、产品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之路,引导中小企业做行业专家,争做“单打冠军”。

  ◆ 众多下游配套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聚集,政府搭建平台至关重要。临沂兰山区义堂镇规划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林产业科技示范园,统一使用热电资源。距离近了,企业间的协作更加紧密,身旁众多中小企业提供的配套产品物美价廉,龙头企业就可以专心向高端冲刺。

  产业集群:着眼聚合,特色发展

  ◆ 这些年虽然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还是存在着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与产业布局分散,聚集度不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方面。

  ◆ 产业集聚首先得益于企业家抱团意识的觉醒。义堂企业家们意识到只有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区域产业才能做大。他们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统一打造品牌,统一产品标准,杜绝无序竞争。

  ◆ 对政府而言,形成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则要对其主导产业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山东提出“十三五”期间创建、培育100个左右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效果如何,令人期待。

  区域结构:贪大求全不如融合互动

  ◆产业布局分散,体现出在区域产业结构上就是大而全,你有我也要有,要尽快打破这一局面。四大区域板块中,西部隆起带的产业雷同现象较为突出。

  ◆自成体系、贪全贪大的思维惯性是产业雷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协调的本义背道而驰。一些地方耐不住寂寞,不管是不是这个地方的主导产业,都觉得我们不赶紧招进来,其它地方就会抢走。

  ◆借势区域战略,一些积极的变化悄然发生。莱芜某企业实行济南研发,莱芜生产,两地越来越多企业选择相互嵌入,形成根据各自特色、优势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