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11月26日,天清气朗,暖阳如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山东之行的第四站——菏泽,详细了解并高度评价了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此后,习总书记与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为菏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时隔一年之后,在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中原经济区,特别是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政策叠加效应下,这一年,菏泽经历了怎样的蝶变?敬请关注大众网独家专题报道——《站在隆起带上的菏泽蝶变》。 |
城市宜居环境大幅提升
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冉令杰摄)
大批高质量、高效益的工业项目纷纷涌现
已经具备通航条件的洙水河航道
牡丹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带动了大批农民种植油用牡丹
站在隆起带上的菏泽蝶变
——习总书记视察菏泽一周年回访特稿
□大众网记者 高登福 丁厚勤 李强
牡丹:释放牡丹红利,打造“美丽产业”
在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一向被视为雍容华贵的“富贵之花”,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随着牡丹“眼球经济”的边际效益走低,市场行情难以把握,以“下广”为代表的催花牡丹的黄金期已不复存在。
菏泽市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和开发区岳程办事处,一直是催花牡丹的发源地。花农们说,过去的催花牡丹是按“花骨朵”要价的,黄金时期要百八十元一朵,而如今一盆好牡丹花才能卖到这个价钱。
在牡丹眼球经济跌宕的大背景下,怎样释放“牡丹红利”?这成为菏泽冥思苦想的问题。
2013年11月26日16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令“尧舜牡丹”四个字名声大噪。在这个拥有我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牡丹籽油生产线的产业园内,习总书记进展厅,入车间,详细了解牡丹籽油并给予高度评价。
此后,菏泽确定将牡丹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今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菏泽市扶持牡丹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确立了到2016年,扶持壮大10家龙头企业,发展100万亩种植基地,培育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扶持和带动万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
为了推进这一目标实现,菏泽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对牡丹产业的财政扶持资金从2002年的每年6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0万元,且今后两年每年增加1000万元。
在前所未有的政策刺激下,菏泽牡丹产业也迎来了春天。在尧舜牡丹产业园,今年5月和11月,牡丹面膜、牡丹牙膏及两款富含α-亚麻酸的“牡爱”系列产品相继面世,标志着菏泽牡丹产业化再次迈出坚实一步。
“总书记的视察极大地振奋了公司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我们希望能用这些前沿产品向总书记报喜!”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余洪智说,按照规划,到2017年,尧舜牡丹将完成投资60亿元,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达到600亿元。
而在菏泽盛华产业园,该公司已发展带动556家农户种植油用牡丹12000亩,用事实证明了牡丹产业巨大商业价值的背后,普通老百姓所能分享到的“牡丹红利”——每亩油用牡丹可收牡丹籽400kg左右,单价按2013年收购价20元/ kg计算,亩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去掉管理成本,亩纯收益是种植普通作物的4倍以上。
“今年以来,菏泽新增油用牡丹面积11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种植户从去年的5家增加到目前的27家。”菏泽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学湘说,“许多农民的土地,通过流转进行集约化管理,这些农民再受雇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拿着工资种地。可以说,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普通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改革:贯彻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视察时指出,一张蓝图绘就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过去确定的东西,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当然随着认识加深,不正确、考虑不到位的,也要与时俱进。关键是实干苦干,稳扎稳打,最后总会出成效。
为了剔除“不正确、考虑不到位的”,菏泽市委书记于晓明多次强调,要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勇气面对阵痛,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推进改革。菏泽市人民政府市长孙爱军也强调指出,要大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当改革发展的铺路石,“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做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实事好事。
早在菏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进一步强化了“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更是发展的源动力”的论调,同时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即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改善民生、规范财税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七大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
菏泽市人大代表、山东三信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小华说,改革的路很漫长,但政府工作报告中把2014年能做到的都列举出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令人振奋。
今年11月6日,在菏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菏泽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修印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菏泽工商注册类项目原来需20天,现在80%当天就可拿证;食品药品类项目之前需60天,现在5天就能办完。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背后渗透着菏泽行政管理改革的思维变迁。
据介绍,菏泽在“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涉企收费、清理中介组织”三项大刀阔斧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中,绝大多数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环节由原来的5个环节减少为2-3个,审批办理时限压缩到了法定时限的30%;自推行涉企服务价格执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后,市级每年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300多万元;中介组织与行业主管部门全部彻底脱钩,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中介市场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仅仅是菏泽续写改革这本“大部头”中的一页。记者了解到,在2014年上半年的发展“大数据”中,改革占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在市、县两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菏泽制定了2014年改革工作要点,各专项小组进一步细化分解为367项具体改革举措,逐一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49项改革已完成。其中,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项目309个。全面推行新型户籍登记服务制度,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农民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和养老体制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探索推行街道人大监督员制度,开创了全国先例。
菏泽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开拓了一块块“实验田”,而这符合菏泽的实际,也契合菏泽的发展战略。
发展:扭住质量和效益,摒弃“捡到筐里就是菜”
图书馆正式启用、新火车站投入运营、齐鲁工业大学开始招生、菏泽机场确定预选场址、洙水河航道具备通航条件、富士康确定投资……回首菏泽这一年的发展,很多网友在网上感叹说,菏泽这是怎么了?
一组数据更能证明菏泽这一年来的发展:今年上半年,菏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5.5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7亿元,增长18.4%。其中,新落地过亿元项目133个,总投资额664.5亿元;盛华牡丹产业园等9个项目列入省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今年,菏泽粮食总产达到140.4亿斤,比去年增加5.7亿斤,实现“十一连增”;服务业增加值360.7亿元,同比增长11.5%。
一项项数据、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显示了菏泽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问题也来了:作为二、三产业薄弱的传统农业大市,菏泽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红利越发微弱,怎样也能保证持续的发展势头和后劲?
为了扭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增加发展的后劲,在菏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引导各县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如,积极引导开发区、高新区、牡丹区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开发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区在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产业上下功夫,牡丹区则要做好“退二进三”文章……这些已成为今后“三区”发展的首要战略指引。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大力发展板材、果蔬、纺织、草柳编等特色加工,不断提升加工档次,倾力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努力形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
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但并不意味着菏泽的将来是一座钢铁和混凝土的城市。
为此,菏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摒弃“捡到筐里就是菜”,强化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坚决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拒之门外,决不要变了色、带了味的GDP。今年以来,菏泽严把项目关口,坚决不上“两高一低”项目,拒批高污染项目16个,其中投资额过亿元的5个;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完成技改投资135亿元,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48个,淘汰落后设备520台套。此外,狠抓大气、水污染防治,“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9天,居全省第7位;三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菏泽也因此获得了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奖一等奖、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奖二等奖。
扶贫: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难点的网
当前,菏泽还有一些群众处在贫困线以下,坚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难点的网,成为一场任务艰巨却必须完成的“硬仗”。
为了打好这一战,菏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注重长效——“经济扶贫”、“教育扶贫”、“民生扶贫”成为菏泽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三大法宝”。
去年11月30日,习总书记视察菏泽后的第四天,在牡丹区马岭岗镇西段村,一场特殊的“放母还羔”发放仪式拉开大幕:为帮助贫困村民尽快脱贫,该村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213头小尾寒羊种母羊,分给71个贫困户,这些种母羊产仔后留下羊羔,需要上交母羊,再分给下一户。以此“滚动”的方式,最终,每户贫困群众都会得到一批发展养殖的“种子”。该村村支书段军华说,目前这些种母羊已经产仔近300只。
这正是菏泽推广“精准扶贫”、“滚动扶贫”中的“滚动模式”。此外,为了确保真扶贫、扶真贫,菏泽市扶贫办还对省市重点扶持的菏泽51个乡镇、717个村进行了梳理汇总,编制《菏泽市扶贫地图》,这张涵盖了40个指标、3万多条数据的特殊地图,为菏泽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高效参考。
“输血”不如“造血”,而“造血”的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在于教育。菏泽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严格按照习总书记视察菏泽时的指示精神,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始终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良心工程”加以推进。
今年以来,菏泽市委书记于晓明多次深入农村基层,实地调研牡丹区、定陶、曹县、单县、东明、鄄城6县区10乡镇(办事处)的17所农村学校的现状。他强调,教育是地方发展的源动力。改变菏泽欠发达面貌,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菏泽教育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本职,也是良心。
一年来,在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基础上,菏泽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累计投入校舍标准化建设资金6.39亿元,新建、改造面积101.37万平方米。同时,今年面向社会招聘新老师2697名,其中70%以上分配到农村学校,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增强。
而在“民生扶贫”方面,菏泽也在千方百计编织一张能够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难点的民生网。在菏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总有浓重一笔,相比于往年只是提出的几大方面,今年则量化了7个方面的30件实事。其中,首次将“完善扶贫方案,强化帮扶措施,确保30万人脱贫”写入报告中的民生章节。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菏泽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117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75.6%,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打通城区断头路、整治大气污染、优先发展公交、创新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保障性住房、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等等,这些成为菏泽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
这一年,在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引下,菏泽人乘着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中原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的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找到了一条符合菏泽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一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菏泽人坚持“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富民兴菏“八大战略”,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实现了一项项战略性突破。
这一年,在新时期“菏泽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党员干部崇文尚德,务实图强,以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以无穷的精神动力开启了菏泽新一轮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