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乡村移风易俗 撑起文明“新面子”

2017-03-31 17:28:0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贾艳艳 王浩勇

  “我决定10万元的车不买了,将20辆婚车改为6辆,酒席改为300元一桌,‘三金’也不要了。”今年年初,当家住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和庄村22岁的王丽说出自己的决定时,令她意外的是,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近年来,定陶区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党员示范、宣传引领等方式,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逐渐树起了文明“新面子”。

  教育培训,摒弃害人“虚面子”

  3月9日,定陶区黄店镇政府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培训会。“这些年,因婚致贫的案例还真不少,大操大办的虚面子咱要不得啊……”定陶区民政局副局长赵广宇声情并茂,用发生在身边的生动事例向来听课的各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及村民代表讲述大操大办婚丧事的危害性。

  “俺村里忧事标准大家都落实的很好,就是喜事得慢慢来,赵局长告诉我们,以后得从人家准备订婚的时候就勤跑跑,边道喜边宣传,以后我也得勤跑着点。”黄店镇司庄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许宝仓说。

  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从今年3月份开始,定陶区文明办、民政局、妇联等部门联合组成移风易俗工作小组,奔赴各镇街开展培训指导,截至目前,已对12个镇街轮训了一遍,培训红白理事会成员1500余人次。

  党员示范,撑起文明“真面子”

  定陶区杜堂镇戚姬寺村75岁的韩永钦是一名老党员,不久前,他9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了,他坚持把老母亲火葬,刚开始,村里人议论纷纷,“看看,这老太太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也没落下个囫囵尸首……”“丧事就一人一碗菜,寒碜人呀……”

  面对村民的议论,韩永钦不予理会,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了,我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老人走后大操大办没啥用,那都是虚面子,还不如平时好好孝顺!”

  在韩永钦的带动下,如今的戚姬寺村,村里白事基本都按他的标准来,宴席一人一碗菜,厚养薄葬蔚然成风。“大家都明白这才叫真有面子!”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张继运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正面引导,宣传文明“新面子”

  为了更好地宣传移风易俗工作,让群众树起文明“新面子”,定陶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刷写墙体标语、编排移风易俗小戏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好处、大操大办带来的危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定陶区马集镇文化站站长刘忠玉创作的两夹弦剧小戏曲《退彩礼》很受群众欢迎,戏曲讲诉了年轻女性英华巧用智慧,反对母亲索要天价彩礼的故事。“我听说村里的一位父亲因为没给儿子凑齐彩礼,觉得在村里没面子,喝药自杀了,心里过不去,连夜就写了这个剧本。我想通过这种传统的戏曲宣传方式,让老百姓都知道喜事新办的重要性。”刘忠玉告诉笔者。

  “面子可以是一副重担,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也可以是一股春风,让人与人之间温和友善。定陶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卸掉重担,让真正的文明‘新面子’扎根群众的心里。”定陶区文明办主任宋国强如是说。(完)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