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聂冬梅
责任编辑:刘加增
大众网记者 周琛 刘涛 菏泽报道
11月17日,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菏泽市委书记张伦从9个方面介绍了菏泽近1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菏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周生宏主持会议,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参会领导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综合经济实力大步跃升
菏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78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205亿元,从全省第13位跃升至第8位,实现了十年“三级跳”“五进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比2012年增加160亿元,全省排名由第12位上升到第8位。特别是2019-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省首位,2022年居全省第2位。在省级以上转移支付保持正常增长的前提下,自主财力占总财力比重近10年提高5个百分点,“造血”功能持续增强。2013-2021年,在省重点调度的22项经济指标中,菏泽有11项增速全省第一,成为山东省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今年前三季度,有7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1位,3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2位,3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3位;与上半年相比,有12项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前移。
大抓工业、大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塑成
菏泽锚定“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产业规模不断膨胀、结构持续优化、能级稳步提升,后来居上的支撑更加坚实。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3.5:48.3:38.2调整为9.8:41.3:48.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质的转变。生物医药产业快速膨胀,业态一流、产业一流、模式一流的现代医药港初具气象,鲁西新区、定陶区、鄄城、郓城四个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港四园”发展格局,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去年达到729亿元,千亿级产值、百亿级税收的产业集群呼之欲出。高端化工产业扩能提质,已形成以东明石化、旭阳化工、中信国安等为龙头,涵盖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全链条的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列入全省“一基地、两集群”发展格局。抢抓“新三样”产业风口,超前布局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大的优质项目,龙蟠科技、精进电动、英搏尔、康沃控股等项目加快建设,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新能源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57.6%,高于全省7.6个百分点。
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菏泽坚决推进改革,化解补齐了一批机制性、体制性矛盾短板。国企、金融、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多项改革在全国创出经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服务机制,开展亮人员身份、亮制度职责、亮评价结果“三亮”专题行动,政务服务质量效率逐年提升。今年以来,国内知名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对全国企业迁移情况进行了两次分析评估:一是《中国“抢企大战”城市地域全景报告》,分析范围包含各类企业,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有6595家企业由省外迁入山东,其中1130家迁入菏泽、居全省第1位;二是“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百强城市活力榜”,分析范围为民营企业,我市以27.3万家民企存量列全国第47位,2018年以来民企净流入752家,列全省第2位、全国第17位。创新模式高规格举办牡丹节会,推出“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中国牡丹之都”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鲁西新区成功设立,高标准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临港智能制造等十大功能板块,初步构建了多元支撑、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格局。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2022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8%,比2012年提高6.7个百分点;在“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评估中,菏泽居全国65个试点市第14位,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建管并重、提质扩容,城市宜居水平大幅提高
菏泽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建管并重”,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塑成。城镇化率达到52.73%,比2012年提高13.58个百分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牡丹机场、鲁南高铁运营良好,雄商高铁菏泽段全面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90公里、实现“县县通”,鄄郓高速、济广高速改扩建等项目有序实施;洙水河、新万福河航道顺利通航,郓城新河航道、新万福河航道二期工程稳步推进,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环堤公园、市民文化中心、曹州古城等地标项目相继建成投用,雨污分流、海绵城市等城市基础工程加快实施,全市首条城市高架快速路——长江路快速通道工程全线通车。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正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城市治理效能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跃升。
强基固本、发挥优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菏泽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乡村振兴步伐全面加快。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150亿斤以上。持续发展壮大芦笋、大蒜等特色产业,培育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牡丹栽培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从单一观赏,发展到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产值过百亿元;芍药鲜切花销量突破1亿枝、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非洲菊、玫瑰等鲜切花供不应求,花卉产业正由“二花并艳”向“百花盛开”加速转变。农村电商繁荣发展,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扎实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七大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高标准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菏泽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加速转变。
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告捷
菏泽坚决扛牢脱贫攻坚重大责任,170万群众稳定脱贫,8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出列,历史性高质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集结8万建设者,历时五年日夜奋战,连续攻克征地调地、清障拆迁、引黄抽沙等“十大难题”,新建村台社区28个、外迁社区6个、撤退道路127.4公里,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做好滩区迁建后续发展文章,14.6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之苦,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管护,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受益。
用心用情、共建共享,社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菏泽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2022年用于民生支出544.87亿元,是2012年的2.6倍。2013-2021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和10.3%,均居全省第1位。城镇新增就业连年保持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实施化解中小学“大班额”“全面改薄”等工程,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档升级,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健康菏泽深入推进,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翻了一番,省立医院菏泽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多层次搭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市兜底保障政策机制,城乡低保分别提高190%、315%。“手机视频办医保”做法,被中央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作典型报道。
和谐发展、严守底线,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菏泽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全力消除风险隐患,为发展和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持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大力度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并推动常态化,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县乡村三级矛盾调解中心实现全覆盖,创新成立乡镇(街道)信访办、村级信访室,大量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2年的96天增加到2022年的224天;优良水体比例跃升至100%,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守住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一排底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从严从实、真抓真管,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菏泽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努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着力强化政治建设,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深化“红色工程”创建,统筹抓好农村、城市、国企、学校、“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实施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菏泽干部心齐、气顺、劲足的氛围更加浓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激情全面迸发。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三不腐”,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张伦说,菏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后来居上”目标,抢抓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稳扎稳打、苦干实干,奋力谱写后来居上崭新篇章。
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围绕干部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菏泽牡丹发展情况、重要产业项目、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踊跃提问,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参会领导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初审编辑:聂冬梅
责任编辑:刘加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