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区扶贫大棚“结金果” 探索兜底保障新路径

2017-03-10 16:4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孔祥申

王绍运扶贫大棚里茄子长势喜人

村民在大棚里打工

每个大棚都有承包人和受益贫困户的标识牌

  大众网菏泽3月10日讯(记者 孔祥申)“年前已经卖了一茬芹菜和茄子了,卖了三万多。”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的王绍运乐得合不拢嘴,他和儿子承包的两个扶贫大棚,让他家一脚踏出“贫困地图”,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远。据了解,在定陶区,像王绍运这样靠承包扶贫大棚脱贫的还有很多。

  2016年,定陶区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扶贫新路径,重点实施资金整合、大棚兜底的发展增收模式,由区财政投资建设1120个扶贫大棚,按照“空壳村”每村分配扶贫大棚6个、“薄弱村”每村4个、“一般村”每村2个的标准分配至全区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个大棚由区财政补贴5万元,以“折股量化、固定分红”的方式,村集体获得固定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解决扶贫兜底再兜底问题。

  在白菜王庄,共建设有122个扶贫大棚,王绍运和儿子承包其中两个,一个棚种茄子,一个棚种芹菜和豆角。“两个棚政府给补贴了10万元,我自己再投资点。”王绍运告诉大众网记者,他家之前靠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每年去掉成本剩不下几个钱,为了摆脱贫困,就咬牙借钱承包了村里面的扶贫大棚,没想到大棚效益好,卖了一茬就脱了贫:“茄子一亩地能产3万斤,卖3万多元,这个棚2亩多,光茄子一年就能收入六七万。”

  在白菜王庄,一部分贫困户靠承包大棚脱了贫,还有一部分贫困户在大棚里打工脱了贫。白菜王庄村支书柴红星告诉大众网记者,扶贫大棚建成后,按照“一棚带一户”的方式,每个大棚至少带动一名贫困人口务工,解决一户贫困户脱贫问题,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由大棚上交给区财政的分红收益进行兜底,各村将资金逐一发放至贫困户手中,剩余收益资金打入村账户,用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滚雪球效应。

  王广新就是扶贫大棚“兜底保障”的直接收益者,75岁的他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之前一直靠和老伴的低保生活,村里建起了扶贫大棚后,他成为了首批受益者,每年都能获得500元的“大棚收益扶贫资金”。去年,王广新又把自家的两亩地流转给了大棚,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加上低保,他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了解,2016年定陶区全区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大棚分红收益560万元,每村平均收益1.9万元,其中用于公益事业投入340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有2454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受益,受益资金220万元,户均受益900元,切实提升了贫困户收入,实现了政策保障后的再兜底。

责任编辑:丁厚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