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高新区税务局“第一书记”王安贵的扶贫日志:把实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2020-07-27 11:16: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轩 徐珍珍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轩 通讯员 徐珍珍 菏泽报道

  “有一种情感无法割舍——是我与村民们的朝夕相处;有一种经历值得铭记——是我在亓楼村的日日夜夜;有感谢也有牵挂,愿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2019年5月,菏泽高新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安贵在扶贫工作日志上写下了这一段话,为两年的“第一书记”任职画上了句号。如今已过去一年多,在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年,当再次翻开这记录了近300页的工作日志,一个个与扶贫、脱贫有关的故事跃然纸上。“不管是现在在税务局还是几年后退休了,只要谈到‘扶贫’‘脱贫’,这本日志都是我的谈资,是我最引以为荣的精神财富。”王安贵说道。

  方向对了,老百姓就会心甘情愿跟你走

  “上午,在村支书带领下走访了汤庄的老党员,普遍觉得村委组织涣散,班子缺乏战斗力,党员群体平均年龄偏大,村里几乎没开过党员大会。”

  郓城县张鲁集乡亓楼行政村下辖前亓楼、后亓楼、汤庄、亓老庄四个村,地片广且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各项工作在全乡排名靠后。进村后的第一天,王安贵便在村班子的带领下开始走街串巷、问贫访需。在他用心观察记录村容村貌的同时,村民也在私下里议论:“看着快退休的年纪了,能给村子带来什么?应该是来走走场、镀镀金的吧!”

  一天的走访,村民有顾虑,大家普遍都不愿意说啥,王安贵在日记上写下“弯腰访贫问老者,摇首扶杖不能言”的感慨。在村民们复杂的目光中,他白天继续挨家挨户搞调研,问困难,晚上回到住处,想办法、找出路,而他走出的第一步棋便是先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两委班子。

  和村委员对接信息后,王安贵专门拿出一天的时间走访了解了村里的党员思想及生活情况。该村共有党员28人,建国前出生的有11人,年龄普遍偏大。他一方面着重关注老党员的思想动态,这些人往往在村里有威望、关键决策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积极联络年轻党员,这些人多数在外地打工,思想进步且有致富门路。全面了解情况后,王安贵到任后的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了。为了让外地务工的年轻党员也参与进来,他让驻村干部王海洋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将大会的内容、议程实时更新,开启了一次“微信直播党员大会”。开门见山说思路、说规划,在他明确表态后,会议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到集体经济项目的争取,从村道路硬化到灌溉设施配套,一系列的规划都在会上确立了下来。

  发展有思路了,大家就一起干。怎么起步?王安贵把所有在任职期间要做的事形成了《亓楼行政村两年发展规划》,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进行了公示。有了这份特殊的“军令状”,无论是在青岛务工的29岁党员汤庆修还是87岁的老党员亓九文,都积极为村发展献言献策。党员大会开了个好头,组织生活规范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也能有效发挥,村民的参与热情也高了起来。

  为尽快摘掉贫困村这顶“帽子”,增强基层领导能力,他协助乡分管干部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举出能力强、肯干事的党员干部,优化班子知识、年龄结构,两委成员从4人增至7人,打好脱贫攻坚的基础。村委办公场所年久失修,办公设施破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村委的战斗力,他积极奔波,争取维修资金和捐助,修缮了办公场所,接收县文体局办公桌椅和图书的捐赠,设立图书室,使脱贫攻坚的“指挥部”焕然如新。

  真走心了,老百姓才会实心实意说你“管”

  “上午走访了后亓楼的贫困户,最贫困的亓安全74岁、残疾、老伴智障、住的危房近50年了,很可怕,估计有政策也没能力翻造,得想办法。”

  2017年6月末的一天,王安贵因协调工作事宜,刚从村里返回菏泽家里,突然天气骤变、阴云密布。与村支书通了电话,知道村里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想到因为资金没到位还未改造的亓安全家的危房,他一边安排村干部赶紧先把人转移,一边又驱车赶往90公里外的村庄。因为菏泽也开始下雨,老伴、女儿都劝他,下雨路况复杂,这么大年纪了驾车太危险。可他一想到亓安全家不避风、顶漏雨的危房,一刻都不想耽误。当他赶到后,亓安全一家已经转移到西侧屋。经历了这惊险的一次,他决定这“硬骨头”多难啃,都得在这个雨季解决了。在他的反复协商汇报后,乡政府答应了给予亓安全家危房改造资金倾斜。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老房子本身的构造问题,加上正值炎热的季节,工人难找,工程款、工人工资都是要急着解决的问题。王安贵自己带头施工,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以最低的工资要求冒暑干活,没有任何怨言。改造工程完成后,为了不让参与施工的村民吃亏,王安贵自己掏腰包先行垫付了7000元的工程款。最难走的一步走出去了,接下来全村6户贫困家庭的危房也相继完成了改造。

  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他时刻关注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在炎热的夏季为他们送夏凉被和电风扇,在寒冷冬季为贫困户和孤寡老人送厚实的棉被褥,春节前为他们送面、送油和300元过节费。他坚信驻村不仅要身驻更要心驻,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既要立足当前解难题,更要想得长远让群众得实惠。村民们反映灌溉难,他利用“一事一议”资金15万元,对全村所有灌溉沟渠进行全面清淤,购买五套灌溉设备解决取水难题;为确保绿化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几经会议论证,栽种了一千多棵核桃树,并明确“谁家门前树苗谁负责养护”的要求,确保栽一棵活一棵。路面硬化通行顺畅,路灯照亮街头巷尾……看着村里发生的点滴变化,村民们纷纷说到,这个“老王”书记还真“管”!

  尝到甜了,老百姓都会全心全力齐奔好日子

  “上午考察了临近的几家养牛户是否可以集中喂养,考虑成立合作社,降低养殖成本,听许化超说,别的几家都愿意,就是没解决场地问题。”刚到村子里时,王安贵发现村里的老人、孩子、妇女居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要想实现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

  “选路子、找法子、甩膀子、结果子”。亓楼行政村的特色产业是养殖业,在走访调研时,他基于现有养牛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荒地划片集中养殖、利用养牛场排泄物建沼气池的规划。为扩大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带动村民创业致富,王安贵不辞辛苦,两点一线,奔波镇里和村里,争取到了55万元的扶贫基金,投入到村里的养牛、养猪、养鱼项目。看着现如今放养在外的牛群晒着太阳,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许化超打趣到:“跟着王书记干,不光村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连猪、牛的生活都过得越来越有品质了!”

  特色产业发展了,扶贫车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在规划建设扶贫车间之初,王安贵就明确提出,扶贫车间不能只是个“铁架子”,还得成为吸纳就业的“钱罐子”。经过多方考察,最终确定了建立藤椅加工厂,专门从外地请来了藤编师傅,进行现场集中指导。藤椅加工车间共安置60多户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21户;工人里很多是中年妇女,藤编可以领回家干,不耽误看孩子,还能赚个零花钱。2017年建成第一年,养殖业、扶贫车间租金等项目就为村里带来了4.8万元收益,全部在当年12月份按规定比例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

  “饭碗”端稳了,物质生活就有了保障,精神生活也跟着丰富起来。每至夜幕降临,村广场上灯光明亮,音乐沸腾,一片欢声笑语。为了村里这两处1500平方米的娱乐活动广场,王安贵多次辗转济南,争取到了20万元专项资金。看着村民们跳得有模有样,他号召组建秧歌队,请有经验的老师公益指导教学,又筹集资金1200元,为秧歌队购买演出服装,安装健身器材,使村民的精神生活和身体素质得到很大提升。每天傍晚,在村委总结会议结束后,王安贵也会走上广场,和村民们一起舞一曲。正如他在日志里写到:夜静华灯亮,村妇跳舞忙。身心得锻炼,脱贫志更强!

  如今“第一书记”任职结束一年多了,村民们那句“王书记,一起来舞一曲”的邀请声还在王安贵耳边回荡;在他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驻村工作期间的照片。而那两年里的点点滴滴,王安贵也时常翻翻工作日志来回忆。他说,“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都和我有关,等有时间了,还要回那个村子走走看看,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拉拉家常,说说现在的新期待……”

初审编辑:刘进

责任编辑:刘亚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