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韩桥村:村支书做“带头羊” 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09-16 11:02:3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迪 傅成银 房正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迪 通讯员 傅成银 房正 鄄城报道

  走进韩桥村,眼下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街两旁的栾树和黑槐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眺望希望的田野、丰收在望;车间里工人们有序地忙碌着;文化广场上的老人们,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群众说:“这些大变化,多亏了村里的带头人刘万国,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1997年5月,刘万国通过一推双考,担任韩桥村主任,一年后,他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二十多年来,他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率先垂范,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和结合村情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光伏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群众的收入稳步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村多次被评为鄄城县安全文明村、全县平安创建工作平安村居等荣誉称号。2018年1月,刘万国当选为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黄土地里盛开“致富花”

  “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就要时时刻刻想着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刘万国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韩桥村位于红船镇西北部,距镇政府5.3公里,耕地2030亩,总户数350户,总人口1100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贫困群众91人。长期以来,韩桥村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

  如何在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这是刘万国上任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想,老百姓祖祖辈辈就靠几亩地生活,很难增收致富。为了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刘万国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带头引导作用,根据群众的意愿,调整村内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农业。

  “韩桥村有种植果树的传统,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在家的老人又没有管理经验,慢慢地这个产业就逐渐衰弱了。”刘万国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资源无法整合利用,效益得不到最大限度实现。村党支部把大家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自己能到合作社打工获得一份收益,还可以享受分红。

  通过挨家挨户动员宣传,韩桥村党支部领办起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统一耕种的土地已达到500亩,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增收。53岁的刘万锁是位聋哑人,他高高的个儿,看上去十分精神。他是村里的脱贫户,父母先后去世,妹妹成家立业,他一个人生活。刘万国就介绍他到合作社上班,每天有60元的收入。刘万锁打着手势说:“现在的社会真好,都是好政策带来的福气。”村民刘万芳长期在合作社里务工,忙的时候,每天有80元的收入。“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找农科院的专家求教,再根据市场情况,选取适宜的优良品种,引导大家再把果树产业做起来。”刘万国说。

  这些年来,刘万国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建设小学教室18间;修建村柏油路2.5公里;挖通村内外沟渠5公里,打机井22眼,2000多亩土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全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扶贫车间”奏响增收“曲”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只有通过发展富民产业,将更多村民依附土地转变到依靠产业上来,让村民吃上‘产业饭’,才能真正实现村民富裕,推动乡村振兴。”刘万国说。

  村里的男劳力有的外出务工经商,有的在合作社里干活,还有部分家庭妇女在家没活干,这引起了刘万国的关注。2014年,刘万国联系村里一位在县城发制品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想让他帮忙给村民找点活干。得到回应后,刘万国当即组织了20多名村民参与发制品加工的培训,并在村里设立了发制品加工点。“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刚开始都有保底工资,后来慢慢熟练以后,有些干活快的月工资领到两千多元。”刘万国说。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刘万国租用了村里的两个扶贫车间。刘万国介绍说:“目前车间有员工60人,都是周边村民。他们既能照顾家、接送孩子,还能领到工资,村民享受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好处。”今年7月份,工资最高的拿到4000多元,最少的也能拿到1000多元。72岁的老人张秀娥,老伴身体不好,儿子高血压还是光棍汉,是村里的脱贫户。如今靠着在扶贫车间工作,张秀娥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她高兴地说:“在这里干活很高兴,能和老姊妹们说说话、拉拉家常,我虽然挣得少一些,总比闲着强。”

  “阳光存折”温暖“心窝窝”

  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可村里15户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怎么办?刘万国再一次陷入困惑。

  在一次扶贫培训中心,刘万国发现了破解难题的出路。光伏电站项目与其他产业相比,无污染、效益高,特别是对困难群众而言,认可程度高,成本较小且风险系数较低,是实现脱贫致富有效图途径。

  2016年8月份,刘万国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为村集体申请安装光伏15组,每组发电收入3000元左右,15组发电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5000元左右,为村里15户贫困户建10组光伏发电,一年一家能增收3000元左右。2017年,这15户群众实现了脱贫。脱贫群众说:“‘阳光存折’真是好,温暖了‘心窝窝’。”70岁的任雪莲,老伴病故多年,儿子家生活也不宽裕。她不仅每年能够通过光伏发电项目收入3000元,还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每月收入1200多元。

  文化惠民“点亮”新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近年来,韩桥村群众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追求更有品质的文化生活。每当夜幕降临,韩桥村悠闲老人们在灯光下,跳舞、聊天、下棋。53岁的齐香云是韩桥村广场舞领队,每天傍晚,她就带着20多名的广场舞队员,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

  “当时争取上级资金8万元,村里出资7万元,2013年村里建成了这个1000多平方米的广场,村里的老人、孩子终于有了玩的好去处。”刘万国介绍说。68岁的孙桂金老人,说起扭秧歌来立刻提起了神。“现在多好啊,白天在扶贫车间里挣钱,晚上和老姊妹们一起锻炼身体,真是越活越年轻啊。”说话间,她爽朗地笑了。72岁的老党员侯宪肖,是村里的脱贫户,曾经因病动过手术。他高兴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咱过上好生活。现在每天和老伙伴们一起,在文化广场上乘乘凉、聊聊天,日子甭提多幸福了。”

  刘万国还经常组织群众学习科技、法律、“四德”等知识,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各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村里还建立了调解委员会,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几年来,村里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社会风气好转。

初审编辑:王志宁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