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郓城:补链、延链、强链 传统纺织行业“凤凰涅槃”跻身发展快车道

2023-11-15 10:49: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效谨 李威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李威 郓城报道

  郓城县是“中国棉纺织名城”,纺织产业已成为地方支柱性工业产业,近年来,面对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等严峻形势,郓城坚守产业不动摇,将“创新转型,工业强县”作为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准施策推动纺织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助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跃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转型强链 制造变“智”造

  走进郓城县唐塔街道蓝翔纺织有限公司的“紧密纺”车间,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全部采用电子控制,6000平方米的车间里工人仅有二十余名,生产流水线上的女工骑着小型电动车来回照看多台机器,主要负责偶尔出现的纱线断线接头工作。

  “目前我们车间全年恒温恒湿,先后对精梳联、粗细联、自动络筒机等生产设备进行更换升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高,与之前传统棉纺织设备相比,产能提高30%,用工节约70%,万锭用工只有20人,吨纱成本降低500元,综合能耗水平降低10%。”蓝翔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超介绍说。

  在纺织业“寒冬”能让蓝翔纺织敢于进一步投入资金升级改造的信心源于郓城县委、县政府对本地纺织产业的重视。据了解,去年以来,受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纺织产业遇到“产能过剩、市场饱和、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困难,作为郓城主导产业,郓城县委、县政府积极了解企业诉求,对内考察调研疏解困难,在资金、政策等服务上积极帮助,对外带队联络增强企业信心,寻求产业商机。在郓城县委、县政府组织下蓝翔纺织同全县纺织企业一道通过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纱线网等机构合作,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企业家来郓城,“一企一策”制订方案,初步探索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以产品结构调整为导向的差异化、多样化、非棉化转型升级新路径,由“制造”到“智造”成功跻身发展快车道。

  “以前我们的产能大,但利润薄,研究发现关键问题在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低、支出大。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拓新市场,瞄准高标准、高要求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从数量型贸易走向效益型贸易。”刘超表示,智能化升级改造不仅为企业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也促进了生产模式、产品结构的转变,激发了新的发展动能。

  补链、延链 从一根纱线到一件成衣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郓城棉纺织产业总规模达到350万纱锭,全国县域排名第二,可以生产供应市场上主流纱线。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产业,郓城县充分利用上游纱线纺织制造规模和优势,在下游引进织布、成衣等企业,进一步做强本地产业。

  来到位于唐塔街道的郓城亚世纺织有限公司,一排排现代化织布机高效运转,与想象中众多工人在织布机前忙碌的操作场景不同,这里的生产现场,工人有条不紊地走在机械过道中操作着设备,机械不停运转纺出产品,高效有序。

  据了解,亚世纺织以往只能生产纱线,产品附加值不高,跟着县政府的代表团出去考察学习后,在专家的建议下拓展引进了织布设备,借助郓城本地纺纱规模优势进一步深加工纺织产品,有效提升了企业效益。目前,郓城亚世纺织的面料(胚布)以人棉为主,产品远销浙江、广东,为众多一线服装、家纺企业提供产品。

  在唐塔街道八里庄村的郓城县森洋服装加工厂,100多台电动缝纫机整齐排列着,数十名工人熟练地操弄着机器在缝纫、熨烫、打包等各条生产线有序忙碌。生产出来的“特步”牌服装产品经过定型、检验后统一发回总厂,然后进驻到各大专卖店。

  “我们这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多的时候能领到六、七千元,少的也有三、四千元,关键是离家近,还能顾上孩子和老人,比之前外出讨生活强多了。”八里庄村民刁兆英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郓城县森洋服装加工厂创办于2019年,2020年正式开始投产,是唐塔街道助力本地纺织产业走向高端引进的外地优质企业,不仅进一步延长了纺织服装产业链,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目前,该服装加工厂日常用工量在120--200人,员工月平均工资达3500元以上。

  郓城县纺织业已经从最初的纺纱发展成为集纺纱、织料、成衣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松散型经营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转变,逐步呈现出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品牌响亮的积极发展态势,让传统纺织行业“凤凰涅槃”跻身发展快车道。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