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郓城报道
11月22日,郓城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乡村振兴看郓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杨庄集镇专场,杨庄集镇党委副书记郭恒杰作主旨发布,杨庄集镇宣传委员、人武部长、政法委员王杰,杨庄集镇组织委员赵生泰分别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杨庄集镇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强基固本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杨庄集镇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立标准强规范、建机制提质量,聚焦持续提升基层党建质效,持续做好“声”入基层、“声”入人心工作,推动党的声音深入各行各业、飞进千家万户。
抓责任落实 提升党建质效
继续按照“三个建设年”总体要求,将工作要求与党建工作相融合,开展党建工作月小结、季督查、半年评比考核,采取集中督查、会议推进、工作调度、现场指导、工作约谈等方式推进党建工作落实,压实主体责任,激发内生动力。
积极探索“党建+网格”管理模式,设立三级网格,通过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调度村党组织分类提升三年行动、党员教育、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深入落实“一线工作法”,党委书记带头、各包村干部深入村庄走访调研,与各支部成员开展谈心谈话、与村两委共谋村庄治理、与党员群众共商发展大计,严格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村干部坐班值班等制度。
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行动,以问题整顿、擂台比武、对标提升活动为载体,积极邀请县级、镇级帮包领导以及“第一书记”召开整顿提升会,2023年实现1个“强基”村整顿转化、6个“创优”村晋位升级、12个“示范”村葆先领航,实现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前进。
抓基层教育 强化人才支撑
让基层组织“强”起来。以区域化大党建为抓手,联合12个党支部,健全“1+5”组织体系,完善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专班议事会,商议乡村振兴重要事项,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村、落到户。
让基层队伍“壮”起来。突出“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组织“书记论坛”“擂台比武”“半月谈”等党建活动16次,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观摩学习、同场竞技,提升干事创业能力。开展“导师帮带制”,建立85个人才帮扶对子,形成“以老带新、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为基层队伍注入强化剂。
让党员群众“学”起来。2023年以来,全镇共开展电商、农业等专题培训班5期,培训人次达1300余人;按照分类推进、整体提升要求,组织“新时代基层干部”培训班4期,培训村两委干部、党员600人次,各党支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400余场次,参学1.2万人次,成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班,取得良好效果,为培养后备人才、“新农人”垫定良好的基础。
抓融合创新 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聚焦村庄特色,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土地+企业+村民’的模式,通过整合资源要素,“一体化布局”、“差异性推进”,助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打好资源资产“盘活牌”。村级组织利用集体所有的农、林、水、土地等资源,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设施,通过自主经营、合作开发或公开发包等方式获得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
打好集体土地“利用牌”。抢抓特种车辆集聚地、郓鄄高速、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保证村民收入的同时,集体“沟渠路壕”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创收达200多万元。
打好扶持资金“入股牌”。辖区内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等村集体固定收入达90多万元。利用1500万元中央乡村振兴资金建设的智能化蛋鸡养殖场将实现第二次分红,15个村村集体经济将直接收益97万元。今年杨庄集镇大力培育预制菜加工制造企业,积极申请省工作队、“万村共富”、衔接区产业资金1150万元,建设预制菜企业生产加工车间,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村集体资产分红70万元。
打好产业示范“提升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县“小麦良种培育基地”为抓手,以路楼村为中心,辐射片区内10余个村,采用统一种植、管理、收购、加工、销售小麦良种,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土地托管”助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新路子。目前流转土地6407亩,基本形成集种植、养护、收割为一体的产业链,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
杨庄集镇将不断完善党支部建设,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村“两委”干部责任分工,发展新党员为党员队伍注入活力;用优势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保质提升;突出“系统、创新、实干”思维,聚焦党员队伍建设、集体增收、乡村善治,运用党的创新思维破解难点工作。强化工作落实,健全党代表发挥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好党代表“传党情、听民意、谋发展、促和谐”的作用,积极探索更多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方法,加强“一村一品”建设,以小创新推动大治理,进一步筑牢红色堡垒,延伸党建“神经末梢”,真正实现“组织建在邻里、服务聚在邻里、难题解在邻里、民心融在邻里”。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