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郓城报道
11月22日,郓城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村村有好戏 乡村振兴看郓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张营街道专场,张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刘瑞朝作主旨发布,张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峥,张营街道宣传委员李陆分别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一核七园”的产业布局,聚焦“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工作目标,按照“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的工作思路,全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坚持资源整合 汇聚发展合力
张营街道根据片区发展规划,整合仲楼、祝河口、后彭庄等12个村庄开展支部联建,成立“联合党委”,打破村庄界限,共同讲思路、解难题,形成抱团发展新格局。一是高标准改造提升后彭庄、仲楼等4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在各村主干道两侧及文化广场增添党建宣传设施300余处。
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结合各村实际,指导各村谋划发展果蔬种植、绿化苗木、规模种植等特色产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如殷垓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苗木种植,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
每季度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开展“擂台比武”“头雁论坛”活动,通过观摩学习和同场竞技,提升干事创业能力。依托基层党校,实行“课堂+现场”教学模式,培养农村党员及各类新型农业人才,储备了乡村振兴人才力量。
依托资源禀赋 发展农业产业
近年来,张营街道在省农科院的帮扶和指导下,在示范片区内规划建设了“一核七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核”即郓城县科技引领型乡村振兴示范园。郓城县委县政府联手省农科院科共同规划建设了科技引领型乡村振兴示范园,张营街道按照“5个3”工作思路推进(即3年时间、3大板块、占地3000亩、亩增收3000元、带动3万亩),规划设置智创示范、科技引领、农旅融合三大板块
智创示范板块占地208亩,规划建设省农科院郓城乡村振兴研究院、农科系列展馆、冷链物流仓储、壹号农业农产品加工集配车间、有机鱼菜共生设施农业六大功能区。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农业产业化、技术化水平,推进一二产融合发展。
科技引领板块占地1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了路、桥、沟、渠、涵等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建设粮油、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水生植物等六个示范区。示范运用省内外粮油、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水生植物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形成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
农旅融合板块占地1730亩,其中水面450亩、湿地1280亩,聚焦“农业+”“生态+”模式打造,开发了塘心休闲游乐湖,滨塘观光休闲带,健康水产养殖、藕莲渔立体种养、优质莲藕栽培和绿色稻田种植区等“一湖一带四区”六大功能区,同步实现生产、生态、休闲、观光融合发展。
“七园”即示范区内7处特色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张营街道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梦真产业园、百蔬园、恒天然等3个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番茄智能分拣、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有机肥料生产,培育了“红果番”“郓小番”等品牌,辐射带动特色番茄种植;推进申丹高效农业产业园、牡丹园规模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建成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文化展示、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依托森林公园及民俗博物馆,发挥苗木基地和民俗文物资源优势,开发森林康养、森林游憩等休闲功能,探索林下种养殖等经济模式,打造森林经济示范片区。
优化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乡村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张营街道始终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持续改善村容村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居。
定标准,抓责任落实。建立科级干部包村,街村干部包片,党员、公益岗包户的网格化“责任制”。
盯重点,抓环境提升。持续开展道路硬化、绿化及道路扩建工作,有效提升了道路环境。大力实施“绿满张营”行动,新增村庄绿化面积3万平米,创建了更加生态宜居的环境。
建机制,抓常态管护。张营街道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工作,把爱护环境、维护公共设施,不乱扔垃圾、不乱搭乱建等行为列入村规民约,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对不落实、不执行的群众进行全村通报,并由党员干部帮包,限期整改。
张营街道将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生态宜居为目标,“实”字当头,“敢”字为先,积极探索“红色领航、产业筑基、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为“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贡献乡村振兴典型经验与发展路径。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