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校辅导员:为和大学生聊得来 自学专业课

2017-03-06 14:17: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郭立伟

  “辅导员?就是大学生保姆呗,打杂的啊!”提起辅导员,这是很多人的错误认知。“表面光鲜实际琐碎,手机终年不敢欠费,生怕领导随时查对……不盼留校竞争岗位,毕业三年回来聚会,不如学生混在社会……”谈到自己的工作,有不少辅导员编一些打油诗来自嘲。国家对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也需要全副武装,学会十八般武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不少高校辅导员待遇低、职业发展受限等情况。为维护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如何提升辅导员的幸福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通通道,成为各个高校探索的问题。

  一周与50多个学生谈心

  如何交流“有道道”

  2012年,黄建勋从山师硕士毕业,便通过统一招聘,做了学校的辅导员,一干就是五年。谈起自己想当辅导员的初衷,黄建勋思考了半天:“当年读书期间也担任相关学生干部,我就是被这个队伍培养起来的,我对辅导员队伍有感情。”记者采访中发现,一多半的辅导员在接触这个工作之前对辅导员工作有所了解,他们懂得这个工作的辛苦和琐碎,也品味着这个工作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刚刚过去的一周,黄建勋约谈了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一对一谈话,从十几分钟到两个小时不止。今年,黄建勋带2016级的本科生,509个学生。刚刚过去的期末考试,这一级有十几个同学出现了挂科现象,黄建勋一一叫上他们,加上成绩靠后的学生,跟他们谈话。

  “刚工作时,确实吃了一些苦头,跟学生谈话不得要领,比如,只会简单地问,‘你成绩为什么会下降?’学生就懒懒地回复‘变懒了’,拒绝进一步的沟通,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这种情况下,黄建勋只能慢慢寻找谈话技巧,让学生自己回忆,从什么时间什么课程,自己变懒了,不想学习了,将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向黄建勋吐露心声,包括家庭、学业、感情等。

  “如果你一味责备他们为什么成绩下降,于事无补。听起来是50多个孩子,任务繁重,但每个孩子的心境不同,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感受到他们慢慢信赖我的感觉,这是很棒的。”黄建勋说。

  具体到日常的琐碎工作,某驻济高校辅导员陈廷(化名)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我一天能开三四个会议,工作日程一天能记两三张A4纸,小到学生请假、宿舍关系僵硬,大到就业困难、家庭出现变故,都需要辅导员出马。最怕学生早6点之前和晚10点以后打电话,总担心意外发生,有时候半夜醒来好几次查看手机……”

  十八般武艺样样得会

  光靠热情可不够

  几乎所有辅导员都会经历一个从透支热情向总结经验转变的过程。“最初跟四五百个孩子打交道,各种工作千头万绪,没有经验怎么办?只能靠热情,想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取悦他们,有时候反而遭到他们的抵触。”陈廷说。

  辅导员承担着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学习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他们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一群人,一位好的辅导员在关键时刻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有很多人以为,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保姆,或者“打杂”的,黄建勋和陈廷对此都不以为然。

  “从辅导员的入职考试就能看出来,它考查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还要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等。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非常多,抑郁症、焦虑、情感危机等等,辅导员仅靠热情根本无法应对,需要在理论和经验上丰富自己。”黄建勋表示。1986年出生的黄建勋,现在带的学生是1998、1999年出生的,“现在的‘95后’思想非常多元化,你在跟他们打交道时,如果用老一套的办法,他们根本不买账。”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对辅导员“分层分类进行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传播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教育,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是生物专业毕业的,而我带的是信息学院的学生,为了学生的职业规划,我至少要将信息学院相关的专业知识吃透,这也方便与学生沟通。”由于现在高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尤其是创新创业比赛,带领学生准备的只能是辅导员,“我有个同事也是生物专业毕业的,他现在已经是管理学院的专业指导老师,在各种创新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中带着学生拿下了一个又一个荣誉。”黄建勋说。

  陈廷表示,当辅导员四年来,为和学生更好沟通,他至少自学了五门专业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他甚至忙中抽空和学生一起听课,不过由于事务繁忙,这样的“蹭课”机会并不多。

  探索职称评定单列

  留住优秀辅导员

  “不怕你笑话,我是近两年才谈了个女朋友,打算近期转岗或者考公务员,这也是女方要求的,”陈廷不好意思地说。陈廷在某驻济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已经四年,虽已年过三十仍没有结婚,“说实话,我真是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但是每次谈对象,人家一听是男辅导员,就首先担心你的待遇和未来发展问题。”陈廷直言不讳。据了解,跟女辅导员在相亲中占尽优势相反,男辅导员一直不是很吃香的工作。

  陈廷介绍,男辅导员在辅导员招聘中确实比较有优势,但却很难将这个工作一直干下去,“以我们学院为例,现在干辅导员时间最长的一般都是女辅导员,就算升职为学院的书记、副书记,毕竟还是辅导员岗位。男辅导员流动性较大,要么转岗去党政、管理口,要么直接通过别的机会离开这个岗位。”

  据了解,辅导员的不稳定性在男性辅导员中尤其突出,在整个辅导员队伍中也不罕见。2005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希望可以培养一批在辅导员岗位长期做下去的职业化队伍。

  2015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情况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可以朝着专业技术职称与行政职务两条路发展,就是说,辅导员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积累、研究,走一条学术的路,但是与众多专业教师一起竞争,辅导员显然不占优势;第二条是逐渐走向学校各级行政管理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更狭窄的通道,机会太少,而且,会养成辅导员的投机心理,在辅导员岗位上不能沉下去。”陈廷说。

  如何留住优秀的辅导员、维护辅导员的稳定性,已成为各个高校自主探索的问题。2015年,山东省将大学教授职称评审权力下放高校,山东师范大学制定出带有“山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评审条件,开创性地将辅导员职称单列,不再与普通教师一起参与评审。

  “无论是从科研成果还是从课时量来看,与教师相比,辅导员都不占优势,而反映辅导员自身工作特点的条件反而被忽略了,不利于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自然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山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张慧介绍,2016年起,学校探索辅导员研究系列职称评聘,面向在一线工作的专职辅导员,通过评聘的人员,在辅导员岗位工作期间享受所聘岗位待遇。因工作需要离开辅导员队伍,待遇按新聘岗位执行,岗动薪变。辅导员职称单列后,职称评审中,将反映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指标加进去,激励辅导员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做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辅导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立伟 实习生 陈诗佳)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