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走转改】杨玉莲不穷了,过年要给每个重孙都发红包!

2017-01-20 18:0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鹏 孔祥申

  编者按:

  革命老区的蒙山深处,鲁西大地的欢乐农家,东海之滨的茕茕海岛,黄河岸边的广袤油田……在农历丁酉年即将来临之际,齐鲁大地正在上演怎样的温暖?又在抒写怎样的故事?从今天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记录最基层、最一线、最真实的温暖故事,还原齐鲁大地多姿多彩的幸福和感动,以“温暖看扶贫、温暖回家路、温暖在基层、温暖除夕夜、温暖过大年”五大板块,推出“温暖中国——2017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温暖,期待您的关注!

  【温暖看扶贫】杨玉莲不穷了,过年要给每个重孙都发红包!

  时间:1月12日

  地点:鄄城县陈王街道西曹村

  记者:张鹏 孔祥申

  1月12日,鄄城县陈王街道西曹村,浓雾弥漫。82岁的老党员杨玉莲在家中靠着煤球炉不紧不忙地工作着。“天气再差也不耽误俺干活,像这样的藤椅,一天能编四五个……”塑藤条在老人的手中不停地穿梭,不多大一会,一个沙滩椅的“靠背”就已经成型。

  去年5月底,大众网记者就曾采访过杨玉莲老人。当时,她刚到村里的就业扶贫点工作一年,心情格外好。过去一年,除非有很重要的事,杨玉莲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岗位”上,在就业扶贫点的加工车间,或是在自己的家中。一年来,仅为扶贫点加工藤椅,杨玉莲每个月都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

  杨玉莲老人在家中编织藤椅。

  早在十多年前,鄄城县的不少村里就有发制品、编织等加工的小作坊。那时,村民们只是零星接点私活。后来,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看到前景,也纷纷在村里设置了就业扶贫点。2015年,西曹村看到了这种产业优势,在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务工的同时,还让企业和贫困村对接,在村里设置加工点,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鄄城县陈王街道办事处的一处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编藤椅。

  杨玉莲到扶贫车间打工,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还找到了乐子。刚到扶贫点的第一天,杨玉莲就碰到了五六个20多年未见的老姐妹,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真没想到能在这个地方见到老姐妹,一边聊天一边干着活,每天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一边工作一边聊天,耳边回响着爱听的戏曲,还能拿工资,杨玉莲说,她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去年一年,杨玉莲从心态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为年轻的时候经历过苦日子,杨玉莲的日常花销十分节俭,家中的剩菜剩饭一定要热了吃干净,也几乎没给自己买过衣服,每当儿女给她买衣服时,她总是以“衣服够穿”为由拒绝。但是2016年,杨玉莲破天荒地花了350元为自己买了一件棉袄,“手里有点钱了,也对自己好点。”说起这,杨玉莲赶紧走进卧室,把新买的衣服拿出来展示一番。

  杨玉莲老人向记者展示新买的羽绒服。

  不仅心态上发生了变化,杨玉莲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杨玉莲告诉大众网记者,年轻的时她患上了气管炎,因为治疗不彻底,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能靠药物维持,前年病情突然加重,不得不住院治疗。一年的时间里,杨玉莲两次入院,“花了六七千块钱,还遭了不少罪。”燃热,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她竟没有一次因病住院,“你还别说,干点活,不仅有钱赚,对俺身体还真好来!”杨玉莲爽朗地笑起来,她说,这个春节,她要给重孙们每人都包一个红包,“讨孩子们的欢心”。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