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体育”入课堂为非遗传承“找出路”

2017-12-26 15:17: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何晨阳、赵倩

  原标题:“乡土体育”入课堂为非遗传承“找出路”

  新华社银川12月25日电(记者何晨阳、赵倩)“冬天里打完一套‘黄羊钱鞭’能出一身汗,运动效果很显著。”在宁夏中宁县第三中学,14岁的初二学生苟立江说。

  苟立江所说的“黄羊钱鞭”,是流行于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在中国古代,“鞭”曾是农耕地区群众唤牛耕地和北方民族狩猎放牧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一根手指粗细的圆木棍,两端拴上若干枚铜钱,便是“黄羊钱鞭”中练习者手持的“钱鞭”。

  融体育、文化于一身,既健体又益智的这项运动,在2012年被列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然鼓点激昂、鞭声清脆,又有健身、防身和舞蹈元素,但这项非遗也曾面临传承难题。

  “因为历经多年发展,其动作对年轻人来说有些难学,导致这项运动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余丁乡黄羊村村干部刘平汉说。

  为活跃校园生活,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这一传统技艺,中宁三中派出专业教师多次到黄羊村走访民间老艺人和钱鞭传承人,挖掘整理钱鞭道具、武打套路及鼓点乐谱等,并将这一“乡土体育”项目引入校园。

  “学校初一所有班级每周都有一节独立于体育课外的‘钱鞭’课,有专职老师教授相关动作要领,我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钱鞭情韵》,将黄羊钱鞭的历史、动作等予以归纳展示。”中宁三中校长雍长青说,目前学校已培养出能打会练的青少年近万人,让这项“老技艺”有了众多青少年粉丝。

  传统体育运动在校园“开花”,也产生不少溢出效应。“练钱鞭时,要求手、头、腿脚、眼睛都要有配合动作,对身体协调能力和记忆力也是很好的锻炼。”苟立江说,钱鞭动作稍显复杂,边学习边琢磨也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释放。

  中宁三中位于中宁县城乡接合部,副校长王勤发现,自从“黄羊钱鞭”被引入校园后,学生打架现象几乎绝迹。“孩子们都好动,给他们引入这项运动释放旺盛的精力和学习压力,用这项传统体育运动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凝聚力,本身就是一种育人。”王勤说。

  年过六旬、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校的“黄羊钱鞭”课教师刘秉国认为,黄羊钱鞭是根植于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在进校园登课堂的过程中,不仅使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而且在发展中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在这种与青少年、与现代文化的积极互动中,传统技艺肯定会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刘秉国说。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