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東方衛視《今晚80后脫口秀》主持人,相聲演員王自健也通過微博宣布進軍手機界。手機進入智能時代之后,新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增長,小米、錘子、小辣椒、nubia、takee、小艾、青橙、大可樂、大Q,據不完全統計,國產手機品牌達到了300多個。
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手機的門檻越來越低,好像你隻要有錢,手機的所以軟硬件都是現成的,拿來就用。如果說雷軍做手機用的是互聯網思維做營銷,還靠點譜外,作為老師的老羅和作為相聲演員的王自健做手機就有點讓人摸不到頭腦了。難道手機這東西真的誰都能造了嗎?
為什麼這麼多企業、互聯網公司、明星都要造手機呢?門檻低只是一方面,隨著4G的日漸普及,移動互聯網風雲再起,又一場移動互聯網入口大戰已經打響。網絡界素來有句名言:“得入口者得天下”。誰掌握了移動互聯網入口,誰就掌握了聯接用戶的第一觸點,就意味著可能通過高黏度的內容和服務將產品優勢轉化為用戶規模優勢和流量優勢。好的入口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信息流、業務流、資金流和物流,從而將虛擬的社會資本或文化資本轉化為商業價值。
不可否認,手機是一個大市場,也會產生豐厚的利潤。據權威市場機構統計,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6億部,預計2014年將超過4.5億部。目前中國手機市場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錢是大把的,但怎麼才能賺呢?
三星、蘋果甚至小米,消費者喜歡的都是他們的產品,這種“喜歡”是有持續性的,一旦這些品牌發布了新品,還是會受到追捧,而喜歡老羅、王自鍵的消費者們購買產品,更多是因為個人魄力,但這種“喜歡”缺乏持續性,一旦產品做的不如意,也就變成了一錘子買賣。所以做產品還是要看用戶體驗,明星效應隻能作為營銷的一種輔助手段。
另外,由於手機行業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小米燒起來的“性價比”的火焰,幾乎將所有國產手機廠商拉進了殘酷的價格戰。從1999到799,小米完美的把握了消費者對於智能手機的價格預期。但是當硬件堆砌已經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拍照成了很多手機企業爭奪的熱點。OPPO、vivo、ELIFE等老牌手機廠商均推出了以拍照功能為主打的旗艦機型,新興品牌nubia更是打出“能拍星星的手機”的廣告語;憑借一款美顏相機坐擁千萬女性用戶的美圖手機邀請了大批美女、模特、明星,試圖給自己打上“自拍神器”的品牌LOGO。
再有,國產智能手機在核心技術方面也存在短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是CPU、液晶屏、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基本上還都依賴於進口,國產手機廠商的成本控制能力依然有限,除了極少數營銷成功或者渠道強勢的品牌之外,沒有相對自主的硬件能力的支撐,國產手機廠商的賺錢能力仍然不夠強。
出個手機就能大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目前三星蘋果壟斷行業的絕大多數利潤,價格戰也已經走到盡頭,行業日趨透明、用戶越來越挑剔。在這方面,小米是成功的,可中國有幾個小米呢?
當然,市場上需要有新產品的誕生,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也是對行業的促進,只是這種新產品需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畢竟最后埋單的還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