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郑营村:把扶贫车间建成老人的精神乐园

2018-10-18 19:4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潘涛 任子良

老人边织布,边和旁边的老姐妹聊天

脱贫攻坚中国网络媒体菏泽行记者体验织布机织布

  大众网菏泽10月18日讯(记者 潘涛 见习记者 任子良)在山东省郓城县郑营村,从群众家回收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织布机进入了扶贫车间,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具担当”。脚底踏板,手中穿梭,郑营村20多名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在450平方米的车间里不但挣到了零花钱,精神生活还得到极大提升。“村里邻里关系变得更和谐,涌现出了更多的好婆婆好媳妇,移风易俗等乡村文明工作也进行地更加顺利了。”郓城县扶贫干部介绍说。

  回收织布机建车间 老人在家门口挣到零花钱

  18日,记者在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扶贫车间内看到,20多台织布机上都坐着一位老太太,手中梭子来回穿梭,脚底踏着踏板,同样的动作重复一天便能织出一丈长的布料。

  “目前该扶贫车间共吸纳郑营村等周围34名群众就近就业,其中贫困群众16名,每人每天可收入六十元左右。”该村会计对大众网记者说,“扶贫车间年租金1万元,其中7千元用于帮扶郑营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3千元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

  在该扶贫车间里,杨桂芝老人干得异常起劲。“年轻的时候都是这么织布的,那个时候是为了自己生活。没想到现在凭着这门手艺还在家门口挣上了工资。”杨桂芝对记者说,“我们车间在全市都很有名,主要是这门技艺太珍贵了,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在扶贫车间干时间久了,杨桂芝越发热爱这门工艺,脱了贫,致了富,她便开始担心这门手艺的传承。

  在郑营村扶贫车间的一个角落里,零散地摆放着数台损坏的织布机。郓城县扶贫办干部孙洋沫对记者说:“该车间的织布机都是从村里回收来了,有的织布机有着百年的历史。”而对于这些刚回收来的损坏的织布机,他们将找专人修缮,然后再招聘贫困群众上岗。

  把扶贫车间建成老人精神乐园

  “都土埋大半截的人了,还跟城里人一样上起了班,轻轻松松‘吃’上了工资。”杨桂芝激动地说,“以前平常有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得孩子出,现在自己挣到钱了,还能为家里买点东西,给孙子买点零食。”该车间负责人李春兰介绍,老人们在车间里干活时有说有笑,交流间感觉他们越活越年轻了。

  起初,扶贫车间是为了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来,郓城县慢慢摸索出了另一个经验。“扶贫车间聚集起的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婆媳关系时常会遇到破裂的情况。”孙洋沫对记者说,“但老人在车间里挣到了钱,时常给家里和孙子买零食和日常用品,在家里的地位逐渐有了转变。”

  在摸索出这个经验后,郓城县开始在扶贫车间内加入新的元素——同时把扶贫车间建成贫困群众的精神乐园。“扶贫车间把老人聚在一起,一改之前‘农忙地里转,农闲村头站’的场景,更方便了我们开展移风易俗、四德工程等一些民风建设工作。”孙洋沫介绍,“现在,村里的民风民俗较之前改善了很多,邻里关系变好了,更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婆婆好媳妇的榜样。”

责任编辑:丁厚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