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成效凸显 三大关键词打造菏泽样本

2016-11-25 15:0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孔祥申

  编者按: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并同菏泽市及其县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三年来,菏泽上下凝心聚力,致力发展,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紧紧扭住农民增收中心任务,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无止境,奋进有初心。围绕“科学赶超、后来居上”的奋斗目标,菏泽市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不等不靠,踏实前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本网记者深入采访三年来菏泽在经济发展、精准扶贫、教育事业、牡丹产业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向总书记汇报,向菏泽人民汇报。 

   

菏泽市精准扶贫双向承诺书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曹县青堌集镇班庄村贫困群众迅速脱贫 

 

鄄城县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鄄城县郑营镇西街村张秀云老人在就业扶贫点工作 

  □大众网记者 孔祥申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明确要求菏泽市“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三年来,菏泽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扶贫攻坚战阶段性“战果”,2014、2015两年实现减贫74万人,2016年预脱贫42.7万人。回顾过去三年,“精准识别”“找准路子”“突出特色”三大关键词成为贯穿菏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词汇。

  精准识别:绘制“扶贫地图” 动态管理有进有出 

  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山东省欠发达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致富能力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菏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军告诉大众网记者,菏泽市贫困人口“面广”,基本上菏泽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存在贫困人口;“量大”,目前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中有贫困人口91.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1.5%,远高于山东省平均值;“线长”,存在滩区、故道区、库区、盐碱涝洼区等多条贫困带。

  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的基本指导原则,2014年,菏泽开展地毯式精准识别,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编制了贫困人口分布、重点贫困村分布、扶贫项目分布“三张地图”。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找准病症,开好药方,逐户建立精准扶贫手册,明确帮扶责任人和具体帮扶措施,实行台账管理,做到了“一户一案”全覆盖。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菏泽还实行“回头看”,动态管理贫困人口信息,有进有出。通过不断调整,目前,菏泽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5万户,贫困人口91.4万人,一旦实现脱贫,就从扶贫地图中撤下标记。“让已经脱贫的人从扶贫信息中出去,让致贫、返贫的人进来,只有不断地调整,精确识别,才能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扶贫优惠真正落实到贫困户手中,实现‘精准滴灌’。”刘军说。

  同时,菏泽扶贫力求措施到户精准、因村因户派人精准。发挥市县直部门、单位的职能优势和干部技能特长,创立精准扶贫帮扶到村、到户的双向承诺机制,集中组织帮扶单位、干部与乡村干部、贫困户共同分析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共同制定帮扶方案。截至目前,菏泽市县887个单位与1199个贫困村、7.9万名干部与39.5万户贫困户签订了精准扶贫双向承诺书。

  “双向承诺实施以来,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经常进村走访对接,不仅因户制宜地采取帮扶措施,还与贫困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刘军告诉大众网记者,通过双向承诺,不少贫困户消除了对扶贫的疑虑,改变了消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想法子、找路子,增强了脱贫的内在动力。今年预脱贫的42.7万人中,有70%以上是靠自身努力发展种养业和劳动就业实现脱贫。

  找准路子:发挥农业优势 “一村一品”推进产业扶贫 

  扶贫,关键是帮贫困户“找路子”。三年来,菏泽依托本市产业门类齐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大力发展芦笋、山药、牡丹、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畜牧养殖业,纺织、服装、板材、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到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曹县青堌集镇班庄村的王际苍就是“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受益者。王际苍此前年收入仅为3000元,是实实在在的贫困户。2015年,在山东交运集团派驻班庄村“第一书记”李秋明的帮扶下,王际苍建起了5个黑木耳大棚,每个棚产量8000斤,每斤卖到12元。除去建棚及人工、原料等成本后,每个大棚年净收益在5万元左右。

  就这样,王际苍一脚走出了“贫困地图”。目前,班庄村现有122个黑木耳大棚,不仅直接促进了本村村民脱贫致富,还通过吸引周边村庄村民前来务工,间接促进了其它村村民脱贫。据悉,农忙时每天在班庄村打工的人达上千名,同时也带动了班庄村餐饮业的发展。

  在菏泽,像班庄村这样实施“一村一品”产业脱贫的村镇还有很多。成武县白浮图镇积极推广“六种六收”种植模式,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200元;高新区万福办事处付堂村建设早春甜瓜大棚38个,带动18户贫困户脱贫;郓城县张营镇小屯新村通过发展光伏产业扶贫,贫困户“卖阳光”一年可收入4000元,直接促进82户贫困户脱贫;定陶县中远蔬菜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他们进社打工,带动11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截至目前,菏泽市已建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832个,扶持带动13.8万户贫困户脱贫。”刘军告诉大众网记者,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一村一品”是产业扶贫的现实选择。目前,菏泽共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897个,在各县区、各领域培育出了一批切实可行、可复制推广的特色产业扶贫典型。

  突出特色:“造血式”扶贫 让贫困人员在家门口挣钱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菏泽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三年来,菏泽市不断开拓进取、稳扎稳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具有菏泽特色的脱贫之路。

  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仍戴着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鄄城素有“中国发都”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和加工出口基地,依托此优势,结合贫困人口就业愿望强、就业难度大、不宜外出打工等特点,鄄城县在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的同时,让企业和贫困村对接,在村里设置加工点,让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年轻有文化的介绍到发制品企业上班,年纪大点不方便离开村子的来就业扶贫点工作,不方便离开家的老人就把原材料拿回家干零活。”鄄城县郑营镇党委书记周生英告诉大众网记者,郑营镇西街村充分利用鄄城县人发产业优势,在村就业扶贫点进行发制品初加工,让贫困人员在家门口打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家门口就业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还让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一举两得。”刘军告诉大众网记者,鄄城经验在全市推广成效显著,一大批劳动密集型项目走进贫困村。目前,菏泽市共建成扶贫车间1562个,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51327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初步探索出一条以“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为基础、以扶贫车间为载体、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9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在鄄城召开,鄄城经验得以在全国进行推广。

相关新闻:产业结构“微调整” 唤起菏泽经济“大能量”

  http://sd.dzwww.com/sdxwjxs/hz_132275/201611/t20161125_15195527.htm 

  菏泽扶贫插上互联网翅膀 一根网线架起致富路

  http://sd.dzwww.com/sdxwjxs/hz_132275/201611/t20161125_15195399.htm 

  最好的资源留给教育 菏泽倾力助推“少年强”

  http://sd.dzwww.com/sdxwjxs/hz_132275/201611/t20161125_15192824.htm 

责任编辑:丁厚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