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驻郓城县张鲁集乡第一书记工作组帮包工作纪实

2017-03-07 09: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路时川

  大众网讯(记者 路时川)自2015年2月起,根据省委安排,省教育厅王夫海、林乙楠、郭智深、王坤、杨大伟等5名同志组成工作组赶赴郓城县张鲁集乡,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挂职“第一书记”工作,帮包郓城县张鲁集乡大潭、四合、聂厂、侯垓、于垓5个省定贫困村。这5个村位于郓城与鄄城交界地,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村内生产生活比较落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总人口50%左右,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无特色产业项目,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村内道路、水利、文化等公益设施建设落后,村容村貌较差;村党组织建设滞后,党员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村党支部领导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待增强。

  入村以来,工作组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抓党建促脱贫的要求,在厅党组和郓城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紧扣精准扶贫中心主题,结合十二项扶贫重点任务,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心全意解民之忧、帮民之困、急民之需、做民之盼,逐步赢得帮包村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开创了“村庄换新貌、百姓笑开颜”的良好局面。

  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到张鲁集乡大潭村调研扶贫工作

  以农村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帮包工作新方法

  党建工作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也是做好全部工作的根本和基础,抓不好党建,就抓不好脱贫。工作组入村后,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总抓手,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战斗力,努力提升村班子领导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村庄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使5个帮包村党组织建设有显著变化,真正为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党员在宣誓栏上签字

  强班子带队伍,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利用支部会议、党员大会、“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时机,将党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扶贫惠农政策传达到党员干部中,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在修路、发展产业项目等村内重大事情上,让村支部走在前台,第一书记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带领村班子坚持公平、公开、公正,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定制度理规范,落实依规管党治党要求。缺少制度和规范是大多数贫困村共有的通病,针对这一问题,工作组立足村内实际,逐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帮助村内制定了财务公开制度、重大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并将这些制度在全体村民中公开,让所有事情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受到群众好评。

  省教育厅第一书记组织帮包村党员干部到孔繁森纪念馆开展党建主题活动

  建队伍育新人,为村庄培养后备力量。针对帮包村班子成员年龄普遍较大的现象,工作组注重培养发展村里年纪轻、有本领、威信高的积极分子入党,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让村庄发展后继有人。经过两年细心培养,5个帮包村发展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10名。

  四步走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村内工作,除依靠村班子外,很多时候特别是面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难点问题,第一书记要引导村两委班子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作组组长王夫海书记在解决村内疑难问题时,总结出了“舆论引导—群众研讨—集体决策—共同监督”的四步工作法,实践中取得了很好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村内风气有了明显变化。群众普遍反映,第一书记来后,村里“党旗飘起来了,正气树起来了,支部强起来了”。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兴民到张鲁集乡走访第一书记村贫困户

  以群众急需为重点,全力建设贫困乡村新面貌

  教育厅帮包的5个村,位于郓城县与鄄城县的交界地带,远离乡政府驻地,地理位置非常偏僻,村内各项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尽快改善村庄落后面貌,打造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是所有村民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工作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与省、县有关扶贫单位沟通联系,承接各项行业扶贫政策落地,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道路修建——满足群众最迫切愿望。5个帮包村连接到主干公路的进出村道路及村内主干路年久失修,坑洼遍地,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入户调研走访时,老百姓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修路。工作组利用行业扶贫政策及向省财政申请的专项资金200万元,为5个村硬化了村村通连接道路及村内主干道路54公里,硬化户户通路面6.5万平方,让老百姓出家门就走上了水泥路。

  扶贫车间

  饮水灌溉——解决村里燃眉之急。5个村虽然都通了自来水,但有3个村是与其他村共用饮水井,水压较低,管道老化。工作组积极筹措资金,为于垓、候垓、聂厂建设300米深吃水井3眼。作为传统粮食种植地区,5个村因距离黄河较远及开闸放水限制,导致灌溉周期延长,村内几乎没有旱涝保收田,工作组向省水利厅专门申请了50万元小农水专项经费,为帮包村打造灌溉井52眼,疏通河道9条,极大缓解村里浇地难的问题。

  扶贫项目服装厂

  文化公益——打造美丽乡村。加强帮包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美化亮化村庄环境,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工作组根据村里需求,为每个村都新建了村办公室、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配备了健身设备。在村里组建了秧歌队、舞蹈队,并购买了服装、乐器,让他们唱起来跳起来。为美化村内环境,安装路灯420盏,栽种了12000多颗绿化树苗。老百姓高兴地说:“村子变亮了,绿了,干净了,一下子前进了十几年!”

  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努力开创脱贫致富新模式

  精准扶贫是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新要求,也是本轮第一书记的重点任务。入村以来,工作组以走访贫困户为起点,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落脚点,通过逐家逐户的调研走访,把村里贫困户的情况摸清吃透,切实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紧密结合帮包村贫困户实际,以产业项目为依托,引导帮包村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因地因势制宜,选准选好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是开展精准扶贫的最有效方式,工作组利用争取来的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先后发展了肉鸡养殖、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加工、农村超市等14个致富产业项目,为贫困户特别是留守妇女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参与项目的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5000元以上,能够顺利实现脱贫,同时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6.45万元。

  2016年,工作组带领5个帮包村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合作,建设冬暖式高标准蔬菜大棚61个,每年可为老百姓增收320万元左右。寿光蔬菜集团负责提供大棚建设、技术指导、菜苗培育、蔬菜包销,参与项目的农户只负责投资和劳动,几乎没有任何风险。该项目还首次为贫困户申请到了小额扶贫信用贷款215万元,开创了菏泽市小额金融扶贫的先例,真正实现了“小信贷”撬动“大项目”,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通过发展这些产业项目,工作组逐步探索出了“资金跟着农户走,农户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新模式,得到了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充分肯定,被他们总结为“张鲁集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

  充分利用社会政策,精准滴灌助力脱贫。一是利用低保、五保、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政策为189户困难群众和132户残疾人口提供资助,确保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利用派驻单位爱心捐款7.8万元,为42户特困户提供棉衣、棉被、粮油、慰问金等物资,确保他们安全过冬。二是利用小额扶贫贷款政策,为帮包村43贫困户争取无担保无利息贷款21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蔬菜大棚种植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

  扶贫项目蔬菜大棚

  以单位优势为依托,扎实推进农村教育新发展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驻村以来,作为省教育厅选派的第一书记,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单位优势,多次到帮包村学校调研走访,积极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沟通,努力为帮包村学校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在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图书设备援助、幼儿园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展现了教育部门选派第一书记的独特优势。

  新建的幼儿园

  一是新建标准化农村幼儿园3所,利用改薄计划新建教学楼3栋,平房32间,彻底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协调单位捐赠图书60000册和价值20万元的书包文具等,为贫困村孩子就学提供帮助;三是教师节时帮包村送来10万元慰问金,将党组织的关心送到教师手中;四是协调山东交通学院、临沂大学为帮包村学校捐赠电脑180台,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五是协调山东省教育基金会为帮包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基金5万元,资助贫困孩子50名;六是协调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职业学院等高校利用暑假到帮包村送教下乡,开展结对帮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新修的村村通公路

  近两年来,工作组为帮包村协调落地及多方争取的扶贫经费累积达到3500万元以上,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落后面貌,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省教育厅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回顾两年的路程,有成功时的喜悦,也有无奈时的煎熬,但他们从未有过后悔和退却。正如工作组组长王夫海书记说的那样:“第一书记的两年,是我们感觉最接地气的两年,虽然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与老百姓的心更近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

  距离完成帮包任务还有几个月的时间,相信他们一定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作为,更加扎实的作风,在党建上下细工夫,在扶贫上下精工夫,做好帮包收尾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以一流的业绩向省委、省政府,向派出单位和当地党委,向帮包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