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之门,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自此激荡神州,一个国家的命运由此深刻改写。在这催人奋进的35年里,菏泽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步,艰苦创业,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2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7.36亿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3.5∶54.5∶32.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40元和8187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和周边九市前列。
  改革开放初期,菏泽的农业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一度占据先机,菏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业激情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巨大进步。由于历史原因,菏泽也曾经痛失一些发展机遇,逐渐拉大了与兄弟市的差距。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菏泽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扎实苦干,谱写了崭新篇章,铸就了不凡业绩,全市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2013年,新一届市委上任后,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扎实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突出抓好扩大投资、改革开放、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四项举措,重点培育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我们以图片的形式回顾菏泽35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此次展出的内容涵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旅游、城乡建设和生态环保等五大方面,形象直观的凸显菏泽35年来的历史性变化和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了菏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
  回顾以往,我们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当前,菏泽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头和推进转型、打造高地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视察时指出欠发达地区抓发展,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为菏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了难得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菏泽融入中原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等政策东风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作为,求真务实,为推动菏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中共菏泽市委党史委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菏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全市经济实力大幅攀升。工业经济加速膨胀,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05家,实现主营业务4424.82亿元,实现利税600.6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投资软硬环境持续改善,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区位优势不断放大,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2013年,夏粮实现“十连增”,总产达到388.7万吨,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2.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牡丹种植面积达到25.7万亩,以油用牡丹种植和牡丹籽油加工为标志,牡丹产业化翻开了新的篇章。201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服务业稳步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亿元。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市教育规模有了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7年,实现了全市义务教育全免费。截至2012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76%和99.72%。城乡居民生活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截至2012年底,全市参合农民为762.93万人,参合率100%。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全市二级以公立医院十项惠民便民措施实现全覆盖。
  2013年,市委、市政府倾听百姓呼声,加大城区公共交通投入,完善公交运营模式。投入运营LNG新能源公交车110辆,增加了线路,加密了车次,延长了营运时间,并首次实现了电子票务,市民出行条件极大改善。
  菏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菏泽的文化旅游事业发生了根本变化,文艺创作、基础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2000年,菏泽撤地设市以来,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群众文化十分活跃,戏曲、武术、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精品频出,书画艺术异彩纷呈,农民书画独树一帜,“一都四乡”文化旅游品牌声明远播。
   2013年,市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群众艺术馆建设加速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完成规划设计。全市启用乡镇综合文化站145家,建成农村文化大院2617个,农家书屋4158个。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巨野县大义镇、郓城县分别被文化部评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杂技)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古筝)之乡”。曹州牡丹园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2年底,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全市各大旅游景点正以崭新的面貌、完善的设施、热情的氛围、周到的服务迎接中外游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把加快城乡基础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一项战略举措,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深化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投资规模,城乡基础建设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
  环城公园、赵王河公园、洙水河公园、菏泽大剧院、演武楼,城市新亮点、新景点不断涌现,一座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截至2012年底,完成城镇化率40%,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80项,全市竣工房地产面积1365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新增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1.4平方公里,改建农村公路2116公里。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日渐形成。
  1974年以前,菏泽市基本没有任何防治污染的措施,“三废”任意排放,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比较严重。1974年7月,菏泽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控制部分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近年来,菏泽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着力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菏泽、美丽菏泽。
  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两高一低”项目准入,重点发展产业项目,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仅2012年全市就暂缓、拒批过亿元的各类污染项目26个。创新推行“河长制”,打造清洁水体。2012年,全市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年均值下降至20毫克/升,全面恢复了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的鱼类、虾类、青蛙类生长。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及黄河故道湿地等水质净化工程建设,新增造林12万亩,新增城镇绿化700万平方米,为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积极引导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示范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0个,生态市、县、乡、村四级创建,层层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