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菏泽发电公司:深化“双提升”实现提质增效

2016-09-25 12:54:00 来源: 中国电力 作者: 刘会建

  今年以来,国电菏泽发电有限公司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一五五”战略为指引,以“双提升”工作为抓手,强基固本,苦练内功,持续提质增效。上半年,该公司共完成发电量405728万千瓦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改善,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强管理 提效能 

  该公司针对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顺各项管理机制,切实解决不适应当前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优化部门和岗位设置,调整部分组织机构,成立市场营销部,对部分部门的职责重新进行划分,明确管理职能、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等,进一步理顺管理层级。修订完善绩效考评细则、单项奖惩办法等,突出关键指标和重点工作,发挥奖惩的激励导向作用,实现收入与责任、业绩挂钩,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干部评价机制,实现了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全方位考核评价。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发电企业组织管理办法,重新核定劳动定员,实现组织的精干高效。

  对全公司的制度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实用性、适用性为目标,简化工作流程,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时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工程管理标准等,将各项工作责任细化,明确目标。各部门捋顺思路,对管理界面、责任分工进行全面梳理,查找管理真空、漏洞。深入开展内部审计、专项检查等工作,认真做好专项检查和跟踪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从严规范企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充分发挥监审部门的作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确保执行过程不打折扣,切实提升全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

  抢电量 增效益 

  该公司把电量营销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通过分析研判全省电量营销的严峻形势,明确了争取策略和争取方向。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电网企业、用户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收集市场信息,用足用好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计划电量,截至6月底,全年已落实发电量计划81亿千瓦时。把大用户作为电量营销争取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专人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在保证基数电量计划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争取直供电量,最大限度地争取大用户直供电签单量,与14家用电大户签署了直供电合同,签订大用户直供电等市场电量10.7亿千瓦时。

  加强与电网调度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关注机组负荷曲线变化情况,根据周波变化及时抢带负荷。根据全年机组检修安排、机组调停和季节因素等,合理安排机组运行方式,保证机组负荷的经济性。及时了解全网机组启停、检修情况,争取少停机、多带负荷提高负荷率。同时,该公司及时从环保改造、储煤、采购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把握机遇,做好奖励、替代电量计划的争取和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两个细则”内控管理,减少或避免考核,1-6月份“两个细则”净收入169万元。上半年,该公司共完成发电量405728万千瓦时,完成1-6月电网累计下达计划的100.73%,超发2957万千瓦时,同比多发39169万千瓦时。1-6月份,三期机组利用小时完成2720小时,在山东省同类型供热机组16家电厂中位居第3位。

  抓对标 降成本 

  “关于供电煤耗,影响煤耗同比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供热量同比增加39.66万吉焦,影响煤耗降低9.38克/千瓦时;二是飞灰可燃物含碳量同比降低0.33%,影响供电煤耗同比降低0.24克/千瓦时。下一步,针对存在的瓶颈环节,要继续执行好优化运行方式的措施,特别是做好单机运行期间的节能工作。”这是该公司对标管理和指标分析中的一个缩影。

  该公司深入开展“双提升”工作,不断深化对标管理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对标的关键因素,查找差距和不足,制定措施,持续改进。细化完善了“双提升”工作方案,研究对照大同二厂模式,通过对标查找问题、补齐短板,实现在区域内争先的态势。上半年,一、二期综合厂用电率同比降低0.96、0.53个百分点,二、三期供电煤耗分别同比降低0.34、7.15克/千瓦时,低于集团公司下达的对标目标值。严格落实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每月定期召开月度计划通报会,对运行材料费、维修费等各项费用进行盘点、核算,做到每月有计划、有考核,各项费用可控在控,多渠道实现降本增效。

  在燃料管理方面,该公司按照“优库、控价、提质”总体要求,认真分析煤炭市场,全力做好煤价走势预判。结合电量计划、煤场库存与配掺要求,优化采购结构,逐月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并严格执行到位,最大程度确保燃料供应的科学性、经济性和稳定性。建立对标管理机制,加强与山东公司区域对标,1-6月份,二、三期入厂不含税标煤单价分别同比降低91.17元/吨、81.56元/吨,在集团公司火电企业中处于较好水平。加大燃煤精细化管理力度,优化入炉煤掺配管理,细化掺配台帐,制定精细化掺烧方案,满足机组发电需求和环保要求,不断降低燃料成本。上半年共掺烧低热值煤6.97万吨,取得经济效益240余万元。

责任编辑:丁厚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