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菏泽名吃:单县赵家“馓子”飘香200年

2014-04-07 18:09:00 来源: 大众网菏泽频道 作者: 张鹏

赵安光与爱人张翠兰展示包装好的馓子

赵家馓子呈拱形,造型美观,香酥可口

和面时需要很大的力气,赵安光正在用力揣面

从15斤的面团到细如面条的馓子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赵安光的妻子张翠兰把面一圈一圈缠在手上

馓子整齐地排放在桐木箱子里

 

  大众网菏泽4月7日讯(实习生 张鹏)一口油锅,两个面盆,一堆木柴,在这个十平米的作坊里,这些就是赵安先制作馓子的全部家当。赵家馓子第四代传人赵安先说,“馓子”起源于明末清初,赵家馓子经历了两百年的传承,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赵安先在摔打揉搓面团间、在翻滚的油锅前已经与馓子打了37年交道。

 

  9岁学艺,零点起床把腿蹲到麻

 

  夜间12点,正是别人熟睡的时候,而从9岁开始,赵安先就跟着爷爷学做馓子,“那时候至少喊上三遍才能起来,冬天的时候都是爷爷从床上把我拽起来的。”虽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作为老大的赵安先从很小就下学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由于年纪小,刚开始只能从炸馓子学起,虽然不受累,罪却没少遭。手经常被溅出来油星烫伤,如今他的手指背面关节处已经几乎没有纹路,被烫得平整发硬。

 

  手艺不精把馓子炸短了或是炸断是常事,“因为老把馓子炸坏这事,我可没少挨揍。”赵安先笑着说,小时候爷爷管得严,经常用筷子敲他的头,如今拿起炸馓子的筷子,他总是能想起爷爷严肃的面孔。

 

  赵安先说,学手艺时,一天经常蹲10个小时,有时候腿麻得站不起来,“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都出去玩,自己只能蹲在油锅前,心里也挺难受的,但后来想想,这也算是祖传的手艺了,可不能叫失传了。”

 

  纯手工制作,37年口感仍然不变

 

  “和面、养面、下油锅炸……每一步都很关键,一步做不好,这一团面就算是废了。”说着,赵安先拎起一团面摆弄起来,摔、捣、搓、拉,这块15斤的面团在赵安先手里,不到一个小时就“变成”了一层一层盘在盆里的细筷子。

 

  说起来简单,可要是做起来,这过程一个比一个复杂。首先要在面团中间掏眼,两个人配合着把手腕粗的面来回搓拉,直到细如筷子,便可以逐层抹油盘在盆里。“用油养着,可以让面充分吸收油的营养,保证面的柔软度,炸出来才会酥脆可口。”待面“养”好之后,便可将面的一头拉出,在手指上绕圈后掐断,随后用筷子将馓子坯取下放入油锅,稍炸后,将筷子抽出按压馓坯中间,使之成为瓦状再放入油锅,直到馓子色泽金黄便可以出锅了。

 

  这一套流程赵安先从9岁开始已经做了37年,“手工制作很费劲,机器加工省事却做不出那个味道。面是高筋面,油也只用一次,这样才能保证口感。”

 

  夏冬季不停工,20年老桐木箱里有春秋

 

  每年5月至7月份对做馓子生意的人来说是最难熬的,炎热的天气可以让早上炸出来的馓子晚上便软掉了。因此,在这段时间,几乎所有做馓子生意的人都选择停工,赵家馓子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销售,赵安先有存储馓子的妙招。

 

  一个长80公分、宽50公分、高55公分的桐木箱子就是赵安先的法宝,“桐木轻便、不透湿气,馓子放在里面可以储存很长时间。”赵安先说,馓子放在这个箱子里,春秋冬三季放上一个月不成问题,即使是夏天,馓子放在这个桐木箱子里隔夜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酥脆。

 

  赵安先说,他现在用的这个箱子是父亲做的,已经用了20多年,现在这个箱子已经成了赵家馓子的象征,“以前一直带着箱子去集市上买馓子,把箱子往路边一摆,别人就知道卖馓子的来了。”

 

  从零售到预定,礼盒包装后销向全国

 

  2009年底,随着单县浮龙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升级并对外开放,黄岗镇的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有游客听说赵家馓子风味独特,便慕名前来购买。一传十十传百,大量的游客来到购买赵家馓子,这可让赵安先犯了难。“以前都是在集市上零卖,客人用塑料袋拎着就走,没走几步路就到家了,可游客都是外地人,馓子又酥又脆远来的游客根本没法带。”赵安先说。

 

  就在赵安先一筹莫展的时候,曾经在单县商务局工作过的黄岗镇党委书记张波给他出了个主意——为赵家馓子配上包装礼盒。就这样,整洁美观又方便携带的礼盒包装,配上香酥可口的馓子,赵家馓子开始远销全国各地,北京、西宁、上海、太原等地都有客人打电话订购。由于赵家馓子是纯手工制作,一家四口人精力有限,因此赵家馓子每天只做23箱。赵安先介绍,每到年关的时候,为了吃到赵家馓子,有些客人都提前10天预定。

 

  如今,17岁的双胞胎儿子赵严森、赵延林已经跟着赵安先学做馓子四年了,老二延林的手艺经常得到赵安先的夸奖,“他现在干活比我还利索,比不上他啦。不管他们以后干不干这行,我就希望他们把手艺学到手。”望着一旁正在和面的两个儿子,赵安先眼中满是期许。

 

 

  相关阅读:

 

  黄岗镇赵家馓子,始创于明末清初,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36年),兵部尚书刘娥(时任道台),回黄岗西三里刘老家省亲,回京带回赵家馓子,奉至热河行宫,太后和高宁品尝后大加赞赏,此后每年冬春季节,驿道快马,供奉皇宫,御贡赵家馓子从此远近闻名,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李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