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3日电(记者赵仁伟、鹿永建)菏泽牡丹闻名中外,这里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最近也绽放出特有的香气。
地处鲁西南的菏泽市经济相对欠发达,但当地教育部门克服客观条件不足等种种困难,通过开齐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创新课堂教学等多种措施,培育出颇具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改革之花。
打破误解 正本清源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上有个普遍误解,一是认为素质教育是把课堂教学放一边,提高学生特长,对升学无益。在此错误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课程满堂灌,音乐、体育、美术、技能等非应试科目不开或不全,国家课程方案难以落实,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还有另一种误解认为,素质教育对于硬件要求高,只能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搞。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搞素质教育固然离不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必坐等经济水平先提高,而那些把发展教育等同于盖大楼、搞基建的做法是对教育的无知,山东菏泽的成功之处再次证明这一点。
素质教育 三个少不了
开齐国家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试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考什么教什么,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把该开的课都开起来,而且开得精彩。”
菏泽一中校长王可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2008年秋季起,这所学校把以前不受重视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起来。在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菏泽一中先后建设了舞蹈、合唱、器乐排练、美术等15个艺术功能教室,并开设了篮球、排球、太极拳、女子防身术等体育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与生活接“地气”,这要落实在校本课程当中。牡丹区万福办事处中心小学是城郊农村小学,挖掘地方资源,开发了15门成本低、效果好的校本课程。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学习书法、刺绣、象棋等。菏泽是“书画戏曲之乡”,不少学校聘请地方书画戏曲名家担任客座教师,丰富了学生艺术选修课。
创新课堂教学,保障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中看又中吃”。曾留学美国的社会工作者崔立德、教育专家刘锟在中英文希望学校、万福中心小学、牡丹区实验中学惊奇地发现,在英美学校常用的动态课堂在这里也屡见不鲜了。课堂上同学们4至6个人一组,相向而坐,教师课堂讲授不超过20分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互相学习、师生互动,这解决了很多农村学校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厌学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快乐学习中受益。
为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近年来,山东省通过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法、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举措,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菏泽市在教育投入、推进均衡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实现了“突破”。2009年,菏泽市教育投入超过32亿元,比上年增长7%左右。同时,城乡教师工资进一步增长,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素质教育离不开制度保障。菏泽市牡丹区教育局副局长李传宇介绍,为了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给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牡丹区教育局决定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逐步取消本区高中入学统一考试,将高中名额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使各初中学校放开手脚推进素质教育。
菏泽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没有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反而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在考生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全市高考总录取人数、录取率和本科录取人数、录取率均比上年有明显增长,其中本科录取总人数由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