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翔是个孤儿,26年前,在河南某部当兵的他,有了一对远在山东的“父母”;16年间,他山东的“父母”给他写了近千封家书,鼓励他奋发向上;又过10年,他事业有成。2009年春节,吕翔携带儿子千里谢恩。
千封书信连起鲁苏血脉情
江苏“书信孩儿”春节千里谢恩
大众网菏泽2月3日讯 (本网记者 刘莉 通讯员 时剑) 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三。这一天,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周集村热闹异常,69岁的周庆英和老少爷们早早站在村头,共同等待一位他的特殊“儿子”。
下午两点多,周集村村口放起了鞭炮,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拉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跪倒在周庆英老两口面前,泣不成声。乡亲们都说,“书信孩儿”终于回来啦!
忘不了,人生第一封信
乡亲们口中的“书信孩儿”如今已人到中年,他叫吕翔,江苏盐城人,今年46岁。这次他带着儿子专程看望他远在山东菏泽的第二父母周庆英夫妇。
吕翔告诉记者,他从小失去父母,20岁参军。 在新兵连时,战友周保平细心地发现新兵大都有亲人看望和家书往来,而他从来没有。当周保平得知吕翔的身世后,便把这件事告知给了他的父母。此后,老人每次写信就要写双份,信件似乎比前更多了,几乎每周都会收到来信,这一写就是16年,书信近千封!
周庆英老人告诉记者,26年前当儿子周保平告诉自己吕翔的事情后,当时就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决定把吕翔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老伴知道后更是欣喜点头,虽然当时他们还没有见过面。
“孩子,你受苦了,如不嫌弃,就把我们当作你的亲人,把山东菏泽当作你的家,快过春节啦,如果你愿意,和保平一起回山东过年。”吕翔动情地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82年的那个冬天,当我看到第一封信的时候,我哭了,自14岁失去父母后,第一次收到这么沉甸甸的问候。虽然当时新兵驻地特别寒冷,但是整个冬天我的心一直很温暖。”
“书信孩儿”,山东认亲
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是农忙还是遇到恶劣天气,周庆英老人都坚持每周寄出两封信,邻居说那时候数他往镇上跑的最勤,大队喇叭上吆喝他的名字次数也最多,因为他家来的信最多,那时候大伙都知道他家又多了一个儿子,“书信孩儿”从此在周集村落了户。
“当我接到孩子来信时,发现小翔比以前进步多了,人也一天天乐观起来,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咱平时写个信没啥,只要别让孩子心里苦就行。”谈及寄信,周庆英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书信的往来让周庆英夫妇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在他们心里早就把吕翔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来部队探亲时,老两口都是准备两份礼物,老妈妈纳的千层底鞋一人一双,做的衣服也是一人一件,俨然把他们当作同胞兄弟。1988年,吕翔带着自己刚结婚的爱人回菏泽看望老人,老人甚是欢喜,在经济不太宽裕的情况下,为他们置办一桌丰盛的酒席,老妈妈连夜赶织了一条花被单作为新婚贺礼送给了吕翔夫妇,吕翔夫妇视如珍宝,至今仍不舍得使用。
封封书信,激励孤儿前行
“信件每周几乎都如约而至,直到1998年因我转业地址不祥便少了联系。这些信一直都在激励着我,在我最低迷最困惑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在山东有两位老人一直在看着我期待我,我一定要好好干。时至今日,我取得了成绩,获得了很多荣誉,我觉得这些与老人背后莫大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吕翔现是盐城广播电视台情感树影视工作室总制片人,盐城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长三角纪录片发展基地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他主创的《37编辑室》、《情感树》、《国防之窗》获得:“江苏省十大电视优秀栏目”、“江苏广播电视十大名牌栏目”,“全国十大金牌栏目” 、“全国十大金牌节目”、“国际环保纪录片铜牌节目”。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双拥模范先进个人”;“盐城市劳动模范”;连续两届盐城广播电视局“首席记者”;盐城市委市政府二等功;“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五大优秀制片人”。
我事业成功了,离不开山东“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又到春节了,再忙我也要赶到山东看望亲人,吕翔动情地告诉记者。
为向老人报恩,1月28日,吕翔当场泼墨,画了一树梅花取名报春图,寓意报恩。吕翔在部队时就喜欢画画,26年前,就曾为老人画了两幅水粉画,至今仍悬挂在老人客厅。

图一为吕翔现场为老人作画

图二为吕翔与周庆英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