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按着民俗,我必做的一件事情是:在父亲的坟前,点燃香枝,摆上供品,然后拿出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只摔瘪了的小锡壶,倒上最好的白酒,让父亲“品尝”。
小酒壶嘴长柄细,壶盖上卧一微型龙雕,非常精美,整个壶桃子大小,最多能盛三两酒。它是父亲早年间让一个闻名乡里的老锡匠特意铸造的。记得这壶先前泛着银白光亮,后来就成了乌黑色,是被父亲经常温酒时火燎烟熏的。它陪了父亲大半辈子,饱经沧桑,却从没给贫穷的父亲盛过一次优质好酒啊!
父亲一生无其它嗜好,惟爱饮酒。那时候的酒,大都是酒精兑水或劣质的瓜干酒,又苦又辣。因为没有现钱买,只能挎粮食或瓜干到当地酒厂去换回。在难熬的艰辛日月里,百般操劳的父亲,似乎只有用这种劣质水酒才能解他的恼,浇他的愁,温暖他的身子。更多的时候,我看到成天在外劳动的父亲回家后,手捧着小酒壶,慢慢呷酒的神情,在这麻醉了的短暂的惬意和舒心里,他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疲乏的身体得到滋养,看得出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酒不仅能浇愁解乏,还能壮父亲的胆量。有一年,因为我家人多劳力少,欠生产队里好多工分。为了抵账,就是在春节前夕,队长带着几个青壮劳力,把我家辛辛苦苦喂养了二年的原打算宰杀卖掉过个“肥”年的一头大猪,捆绑着拉走了。无奈的全家人悲愤地听着那猪的哀嚎声,含泪看着社员们兴高采烈地从队部提来分到的猪肉,难过极了。父亲一壶闷酒饮罢,红着眼睛,攥着拳头,气冲冲地就跑队上找领导去了。一番据理力争的吵闹之后,父亲终于讨回了我家应摊的那份猪肉,这一年好歹也吃上了肉饺子。
就是这种最廉价劣质的水酒,父亲也不是一直能饮上的。那是个最困难的季节,全家人以野菜充饥,泥甏里仅剩的一点瓜干,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吃掉的。那时父亲虽然戒了酒,但酒瘾没除,这天他心情特别不好,在院子里转游了几圈后,回屋就想挎那点瓜干换酒喝。母亲猜透了他的心思,坚决阻拦,一气之下,父亲就摸起了小酒壶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因为酒壶是锡做的,没有摔烂,而摔瘪了半边。从此,父亲忌了酒,我收藏起了这只摔瘪了的小酒壶。
改革开放后,我有幸走进了恢复高考的学校大门。在校读书的日子里,我人在外边心在家,时常惦记着父母亲的冷暖安康。那时父母都已上了年岁,且患疾病。七九年腊月二十三日放年假的时候,我用节省下来的十几元钱助学金,给父亲买了两瓶籣陵白酒,想第一次孝敬一下他老人家,便乘车匆匆往家赶。想不到的是,在我到家的前一天,他老人家却因肺病离世了。父亲最终没能喝上我给他买的酒,母亲说,父亲临终一直念叨我,并将他舍不得吃的十枚松花蛋一直保留着给我......
父恩难报!在一年比一年更好的日子里,我只有将满腔的愧疚和感激,掺着酒香,盛进父亲生前的这只小酒壶里,为祭祀父亲,也为感恩党和社会,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