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世上最难相处的亲人就是婆媳之间的关系。在英文中,对婆婆的解读就是“法律上的母亲”,意思是婚姻一旦解体,婆媳关系便不复存在。但在婆媳相处中,我们不要苛求去追求完美,将对方看成是忘年的挚友,把这层关系用朴素善良的情怀扎根在亲情的土壤里,相信婆媳之间的爱也会有血浓于水的真情实意。
邻居闵姨从小因病导致右耳的听力几乎为零,左耳虽说正常,但和她说话的确是一件很费力的事。闵姨的媳妇小娥刚进门时,就有人说,老闵那耳朵,我们老邻居都几十年了,大家和她说话都成问题,人家新媳妇更不愿搭理她了。大家一阵玩笑式的话语过后,谁也想不到小娥和婆婆每天的亲密私语一说就是十几年。
小娥对婆婆的孝顺犹如清幽潺潺的小溪,直入人心深处。知道婆婆的听力不好,和她交流时,小娥总是将身体轻轻地斜靠在婆婆的脸庞边,微笑着仔细聆听她的每一句话,温馨亲密的婆媳,将这个小家庭点缀的亮丽缤纷。闵姨的年龄大了,视力自然也不好,她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都是小娥亲自给剪。
我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小娥坐个小板凳,低着头专心给婆婆修剪指甲,闵姨则坐在沙发上和媳妇说着话。小娥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仔细聆听婆婆的每一句话,和她说长道短。小娥额前的细发散落而下,闵姨会俯下身,将那几缕碎发轻抚到媳妇的耳后,眼睛里溢出浓浓慈母般的疼爱,用母性的柔和凝视着自己的媳妇。
一天,我去看闵姨,正好目睹小娥和婆婆在聊天,两人聊得话题简直就是答非所问,一个说东,一个答西。闵姨特能打岔,媳妇有时说的话她听差了,就根据自己的意思来接小娥的话茬,我在旁边听这娘儿俩聊天都能笑得前仰后合。小娥不管婆婆接的话音是否正确,都会笑着迎合婆婆的话,她们的聊天似乎永远都是新的内容。表面上是各说各的,答非所问,但婆媳俩的神情却有着紧紧依靠般的默契。
我问小娥:“你天天这样和婆婆前言不搭后语的交流,觉得累吗?”“累什么呀?谁也会老,垂暮的老人最怕孤寂,害怕没人耐心听他们说话,我只要笑着和婆婆说话,竖起耳朵做出倾听的状态,顺着她开心就成,我们老了,说不准耳朵更背呢!”小娥呵呵对我一笑,简短的一句话,让我深感到一个女人朴实的善良。小娥对婆婆的“笑顺”,让我想起了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彩衣娱亲的故事:七十岁的老莱子极其孝顺,经常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正如歌德所言: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记得我母亲有句话经常说:“不愿将生活中苦的一面展现给孩子,自己的微笑会带给孩子最踏实的感觉。”在我们年幼时,父母将最多的欢乐和微笑无私的奉献给儿女,当我们挥舞翅膀飞翔以后,又有多少笑容和耐心能反馈给父母呢?!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儿女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孝顺比起父母艰辛的养育就如轻轻的一滴水珠掉进了浩瀚的江河里,微乎其微的不足一提。莫小米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那种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相互关爱和依存的关系。”孝顺就是儿女对父母本应有的职责,也是我们做人的操守。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的血脉亲情。多给父母一些“笑顺”,只需要将微笑和耳朵奉献给父母,微笑能给老人安心,耳朵能容纳、倾听父母情绪的唠叨,就如儿时,父母用爱包容我们所有的情感一样。对待亲爱的父母们,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永远都是彩衣娱亲的笑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