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很真实!因为这位母亲是我的奶奶,她的傻女儿是我的三姑。
三姑是奶奶最小的一个女儿,也是奶奶最疼的。因为七岁时的连续高烧烧坏了脑子,三姑的智商就永远停留在了七岁左右。奶奶疼她,怕她嫁人后被欺负,就一直留在自己身边照顾着。
奶奶有时干活累了,坐在外面晒太阳。已经长成大姑娘的三姑就像孩子样坐到旁边,头搁在奶奶的膝盖上。奶奶抚摩她的头发,眼睛里的怜爱常常让我嫉妒。去人家吃饭,像蛋啊,糖啊这些,奶奶总揣在兜里带回来,只给三姑吃。平时家里吃饭,三姑的饭奶奶总要亲自盛,用大碗,还要用盛饭的勺子使劲压一压……
然而现在,才35岁的三姑走了!很突然地,一觉睡下,就再不醒来。没有给家里人任何准备。奶奶竟然不哭,只是端把椅子坐下,看着默默躺着的三姑。不说话,不动,更不哭。爸爸和叔叔把她扶到床上,一会儿她自己又爬起来,坐回椅子上了。
大家实在不知怎样劝,只能由着奶奶静坐了,心里都期盼着她能挺过这一关。奶奶傻愣愣地坐,木然地吃饭,伏在椅背上睡觉。直到第二天,送葬的哭声想起,奶奶终于嚎啕大哭起来。爸爸妈妈终于放下心,说“哭出来就好了!哭出来就好了!不然会憋坏的。”奶奶真的哭了个够,酣畅淋漓,直到昏厥过去。
料理完后事,奶奶安静了许多。一天里说不到几句话,就喜欢一个人端张凳子坐在门外,一坐大半天,偶尔在膝盖上抚摩,嘴里呢喃着我们听不清楚的话。那情形,看得我的眼泪蠢蠢欲动,心里的伤感涌动不息。
后来,奶奶喜欢上了去人家吃饭。几乎一有人家办婚丧喜事来请,奶奶都要爸爸用摩托车驮她去。每次的蛋啊,糖啊,还是舍不得吃,揣在兜里带回家。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匆匆跑进房里,不一会儿,隐约的啜泣声传了出来,越来越大,夹杂着模糊的声音:“芳儿啊,娘给你带好吃的来了。可是你去哪儿了呀?”那嘶哑、悲痛的哭声,任是铁石心肠的人,都听得唏嘘不已。
每次三姑的祭日、生日,或是清明等节日,奶奶总要找出家里最大的那个碗来,盛上满满一碗饭,用勺子使劲压一压,嘴里念叨着:“这是给芳儿的。这是给芳儿的。”
现在,距离三姑去世已经四年。四年里,有三件事奶奶从不会忘记去做:坐在门外晒太阳,怜悯地抚摩着膝盖;积极地出去吃饭,带回家糖或蛋;还有祭祀时拿大碗盛饭,给她的小女儿芳儿。我常常很认真地看奶奶,漫溢着一腔的感动看她做这三件事,这是她生命的习惯。我肯定不管奶奶的老年痴呆症变得多严重,她一定会将她的习惯保持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伟大的母爱,神圣的至爱亲情。我也相信:不管我经历怎样的磨难,变成如何狼狈的模样,总会有我的父母对我不离不弃,默默关心,他们会是我永远的坚实后盾,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