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坟墓在一座绿树成荫的小山的山腰,那儿人烟稀少,十分的偏僻。整座小山上除了松树、楂子树以及不知名的杂树,还长满无数的杂草。年年清明去上坟,“侦察”父亲坟墓的准确位置就要费很大的心思。
今年清明去扫墓,我们一家人披荆斩棘找到父亲的坟,祭拜完,妻子和小儿等一行人沿着来时山脚下的那条山路返回。我忽发奇想的爬上山顶,一个人顺着山脊下山。于是,穿草过林,爬上山顶。
山顶死一般沉寂,没有半个人影,空气里散发泥土和清草的气息,几处杂草丛生的坟墓孤零零的。隐隐约约有一条铺满杂草的小路,小路的两旁是望不到边际的松树林。独自一人艰难的在高大的松树林中穿行,空寂而深远。我强烈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可怕的寂静肆意的舔着心灵,慢慢地凝固成一丝丝恐惧。走着,走着,怯意顿生,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下得山来人已大汗沐漓。
这次特别的行走,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初为何义无反顾把自己的坟墓修建在离老家十多里路的荒山上原因: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就是离开纷扰的尘世,离喧嚣远一点,灵魂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死亡其实是美丽的宁静。
是啊,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喧喧嚷嚷,热热闹闹,或许很难摆脱名与利的诱惑,很难拥有宁静的心境,百年归土有一席远离市嚣的安祥宁静之地栖息,不枉人世一场。父亲的坟在“荒山野岭”,远离了世人的骚扰,灵魂可以化着一株株青草,一阵阵松涛,一缕缕清香,一片片翻飞的羽翼,一汪汪清泉……,无论岁月如何流转,生命的尘土无声无息,沉静灿烂,这是多么的美丽呀!
逝者在宁静中获得了美丽,那么生者呢?诸葛亮在《诫子书》曾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里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白居易诗云:“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这样看来,生者也需要“宁静”的心态:只有宁静才能感受生命真实的律动;才能体会灵魂的美丽……,保持心灵的淡泊与宁静,人生境界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之树将绿意盈盈,生动而高洁。
生者要有宁静的心态,死者需要有一个宁静的归宿地。清明,让我们真切感受生命宁静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