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人,默默为我们支撑起一方天空;总有一种情,静静为我们培植起一片乐土。这个人就是亲人,这种情就是亲情。
落叶有声,真爱无痕。曾经与亲人长相守长相依的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人,忽视了这种情。有朝一日,我们深深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义,人世中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如覆水难收。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在陋室中,在昏黄的灯下,作灵魂的远游。耳畔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繁华,只有明月朗照,只有清风徐来,只有虫鸣宛转,只有书香盈室。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读着这些饱含血泪的文字,我的心仿佛被群蚁啮食。
想来人生的遗憾常常在我们懵懂无知时悄然发生,就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便会钻出丝丝嫩芽。不过,只有经历了,只有顿悟了,才会对生与死、名和利、繁华与落寞、苦难与伟大多一点理解;也才会理解鲁迅在自序里的言辞:“在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也才会理解“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而写作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这位曾睡在棺材板上的鞋匠之子,11岁时父亲病逝,继而母亲改嫁,自己终身未娶,一生屡遭苦难的他,却写出了一篇篇不朽的经典童话。纵观他们面对亲人之去,藏悲抑恨,潜志坚心,其作品皆乃发愤之作也。
生老病死,是社会常态,是每个人必须要跨的坎儿。但我不喜欢看到在亲人离去之后,张扬的盛宴,逶迤的人流,浮华的超度——那只是生者的自欺,俗者的游戏。我喜欢“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的告诫,我喜欢“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之”的真实,我还喜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坦然。我绝不悲观,也绝不沉潜遁世。我只是用一种超然的心境去直面亲人去矣。倘若亲人去矣,恣情悲痛,徒然无益,然何以示孝?我认为生者应当发愤以报。
孔子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人生苦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