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姊妹多,家又贫穷,有点好东西总要分而食之,无论长幼,父母历来都是采取平均主义的做法,挂在嘴头上的话总又是“一碗水要端平”。儿女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虽说天下父母更爱的是小儿子,但从物质分配上厚此薄彼的事一般是不做的。父母那一视同仁的态度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心理平衡。
然而,到我们各自成家以后,父母的态度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是把我划到妻子那边“阵营”里去,再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总有所保留,此时父母对待儿子的态度仿佛老师对因政见不同而加入各个党派的学生,亲则亲矣,但已隔着一层了。因父母这种态度的变化,我们对父母也像对从政为官的师长,只有敬而远之。这种新的亲情定位有碍于情感交流,因而致使矛盾逐渐产生。当然那矛盾也是隔着一层的,并没有发展成冲突。这样,我们平静的生活依然还平静着,即便有些许涟漪尚不至于风浪大作。当我们兄弟生儿育女之后,父母开始无私地疼爱孙儿,并把他们当私有财产,甚至贪婪地剥夺了我们为人父母的管教权力。同时,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越发冷淡了,关系竟因祖孙的的亲密而更疏远了,当然,这只是指精神上的。在物质上,父母总把我们兄弟的财产暗排座次,虽然父母并不是为自己索取,但却并不能禁止他们直接或变相地掠夺我们其中的富有者而“劫富济贫”。不知怎么了,父母总嫌我的日子过得好,看着我弟弟的日子艰难。我曾不止一次地听过身为长子的怨言。当然,这样的怨言在我心里也不知转了几圈,因为父母曾多次敦促我向弟弟们伸出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尽最大可能地奉献。尽管弟弟们的收入比我高,日子过得比我好,但父母仍认真地认为弟弟们的日子艰难。“你看你二弟,最近又瘦了!”父母面现可怜地对我说,虽然有时那是弟弟们在减肥。然而父母从来不认为弟弟们日子富得可嫉。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过去,中国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且都早婚,父母过世了,幼弟尚在蹒跚学步,长兄长嫂与之年龄悬殊,有时叔叔竟比侄儿还小,当然长兄老嫂要肩起父母之责。父母在世时,每逢年节,我们都携带妻子聚到父母身边,聚谈聚餐,纷乱热闹。而当父母去世以后,年节无处可去了,我竟一下子陷入孤寂里,心里惶惶的,不知如何打发徒然落下来的空闲。正当我百无聊赖之际,家门忽然被敲响,弟弟们携妻带子吵吵闹闹地聚到我家来了,使我一下子又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那其乐融融的全家福里。而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不禁问起弟弟们的近况,并主动提起要帮助小弟买房,而且号召别的弟弟也伸出援助之手。等弟弟们各自回家走了,家里一下子静下来,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竟走起了父母的老路,对待弟弟也要采取平均主义的做法,也要“劫富济贫”。
不知不觉间,我竟也学着父母要一碗水端平,而在此之前我又极反感这种做法的。为此,我想了许久许久,许久也没想明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