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辞世已10年了,10年来,我每时每刻都在深切地思念母亲。尤其是那句“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朴实话语,至今仍萦绕耳畔。
1981年,我应征入伍,就在我换上军装的前一天下午,老沈大嫂急匆匆地赶来我家,告知有一位姑娘欲与我会面。家境贫寒,且其貌不扬的我,闻听“喜讯”,便急忙前往。姑娘长得白晰漂亮,言语得当,末了,一再强调:如订亲见面啥也不要,只望将来能嫁个“军官郎”。就这样,我在进军营后能不能提干,这桩婚姻基础牢靠与否的惶恐中,与姑娘订下终身。
参军后,为混出个模样,我任劳任怨,勤奋工作,但终因诸多原因,军官未当上便解甲归田。姑娘见到我一脸不悦,几次欲“黄”,后经撮合,方于84年底做了我的新娘。
然而好景不长。姑娘在与我生活了仅50天(其中还隔三差五地回娘家),便毅然地把我推上了被告席,尽管我横竖不同意离,但时隔不久便接到了法院的离婚判决书。那段日子,我被冷酷的现实打击得晕头转向,曾几何时,欲一死了之。
母亲见我愁肠百结,茶饭不思,暗暗陪我掉眼泪。晚上,母亲颤动着小脚来到我的床前,跟我讲古代失恋不失志的成功男儿,讲邻居王二哥虽是中年光棍仍拼命干活,挣钱养二老的实例。末了,“三啊,咱这只笼子装不进那只鸟,人在世上不能光为自己活着,天大的困难也得由人去克服,小车不倒只管推!”
1985年,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中心招收函授学院,那时的函授费全年仅60元,还让分两次付款。可60元对当时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也不是小数,父亲老实巴交没啥能耐,但却视钱如命,我几次欲开口却未提及。母亲看出我的心思,不几日,母亲去了姥姥家,从我四舅那儿借来了30元钱,让我交上了上半年的函授费。
此后,我便开始尝试采写新闻稿件,孰料,写稿并非易事,稿件投了上百篇,却未有一篇见报。我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25岁的年纪,额头上便起了褶子,身体日渐消瘦。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说:“对你写啥,娘不懂,娘觉着干啥好比爬高山,山再高也要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一天不中,一个月,小车不倒只管推呀!”
1985年,县广播电台招聘特约记者,我有幸被聘中。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发愤工作,几年下来,所采写稿件先后被省电台、大众日报、山东法制报等报刊发表,其中“菜农买摩托,嘉奖科技郎”一稿在《菏泽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并获一等奖。
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母亲那句“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素言,便时时鞭策我奋发向上,永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