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生活 | 文化 | 校园 | 财经 | 供求 | 汽车 | 房产 | 维权 | 旅游 | 论坛 | 博客

您的位置: 我与清明征文

母亲的怀念

——记一位鲁西南黄河岸边的母亲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索军 2009-08-25 12:26:00

 

200432386岁的老母亲因病与世长辞。

儿女们悲痛欲绝!他们只有用眼泪和哭声来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母亲在孩子的眼里永远是那么慈祥、那么和蔼可亲。她是一个典型的鲁西南妇女,黄河岸边土生土长、裹着小脚、穿着大襟衣衫,给人以无限的尊敬和感慨。

老人一辈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以一个劳动妇女的本色走完了她生命的道路。母亲一生不讲吃穿,一生当中没有穿过一件华丽的衣衫,她把所有的爱和自己应该享受的一切都给了她的儿女。

在她80岁生日的时候,由儿子陪伴着到北京旅游。北京人见了她头顶的一块蓝色方巾,十分的好奇,向老人说:“老大娘,您这块方巾可是全北京见不到的风景啊!”

这块方巾是老人用了几十年而不肯更换的一件挚爱品。

母亲出生在黄河岸边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河南鲁集张寨村。20多岁的时候嫁到高庄镇的田桥村。

高庄镇处在世界治黄史上有名的黄泛区内。风沙遍地,盐碱成堆。解放前的一段时期基本上是寸草不生,饥饿遍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穷不潦生。当然,现在是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富足安稳的生活。

母亲一生养育了六个儿女,她以鲁西南妇女的诚实、善良、质朴和辛劳操持着家务,孝敬着父母和公婆,扶养着自己的儿女们。

年轻时的母亲处在难以温饱的条件下,操持着一个诺大的家庭。父亲在是最小青年的一个儿子才11岁时就撒手人间,把家庭的重负落在了这个从小就裹脚的母亲身上。于是母亲用她那双小脚和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记忆当中,母亲出生在一个富户家庭,从小就没有做过什么活计,更不会从事一些复杂的农活。

到田桥以后,母亲用她坚韧的毅力开始劳作。因为上有两个年迈的姥姥和奶奶需要赡养,下有六个未成年的孩子等着吃饭。

本来在家做饭的妇女,她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了赶着牲口锄草,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抢收玉米和地瓜干。母亲的脸晒黑了,手上起了血泡,就是这样,母亲在忙碌了一整天后,还是到家赶快给我们做饭,而第一碗总是先端给年迈的奶奶,然后再给翘首以待的几个孩子。而她自己也不知吃了什么充饥。

等到我们长大以后才知道,很多时候,母亲都是忍着饥饿的肚子到农田里干活,实在受不了,就在田地里找几棵野菜充饥。在粮食欠收的年代,我们几个子女和不懂事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秋天的到来,因为我们知道,一到了秋风潇瑟、大雁南飞、蟋蟀虫鸣的时候,地瓜就要收获了。

在鲁西南农村,只有这种食物,到了收获的时候,是让孩子吃饱而不定量的。那是怎样的一种渴望啊,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从地里将地瓜刨下来,再用篮子挎到家里洗干净,放到地锅里。母亲在灶前添柴烧火,我们便紧紧的依偎在母亲的身边,灶堂里的火光映红了一个个期盼的脸。等到我们每个人都吃饱了以后,才看到母亲那满心欢喜的脸。

在母亲的生命里,生来就有一种坚强的品格。当她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成人,生活稍有好转的时候,奶奶和姥姥相继患病。这时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她给两位老人端水端饭,求医问药,有时为了让老人上趟侧所,正好孩子们又不在身边,母亲便用她70多岁的身躯去背90岁的老奶奶。

这是一种何等的品格,这是一种母爱和孝心在母亲内心最大的迸发!孝敬父母、侍候老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母亲身上得到的充分的体现。

连日的辛苦,加上营养不良,年老体弱的母亲又得了重病,我们急忙把母亲送到医院去治疗。可是母亲得的是一种不知名的症状,让医院的医生拒之门外。这可急坏了儿女们,我们到处求医问药,不管再大的代价,也要治好母亲的病。

也许是上苍的恩赐,也许母亲得的根本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医生没有诊断明确而已,我们几个忙活了好几个月,最后在山西的一个乡村郎中那里得到了一个偏方。治好了母亲的怪病。

勤劳好动是母亲的品格,在她的一生中,除这次大病以外再也没有患过太大的毛病,一直到她86岁时患高位胆管癌去世。年轻时物质匮乏,生活紧张,母亲付出的是辛劳,可到了晚年,生活富足,子女们一个个成家,母亲本该安度晚年,可总是放心不下一个又一个孩子。她认为,这是她的义务,一种作为人母的责任。因此,等她看到最小的一个儿子结了婚,又盖上了新房,她的心中才有了少许的轻松。

母亲一生性格开朗、豁达。她总是笑对贫困和困难。她以快乐和健康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这对于一个没有文化、从旧社会起,一步步走过来的农村妇女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处世品格,我们也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诚心待人,做好工作,孝敬父母,教育子女,交好朋友。           正是这种做人的准则,支持着母亲的一言一行。

在她80岁的时候去北京旅游,老母亲如此高龄,竟然不用我们搀扶,就登上了八达岭长城,这和老人一生的处世品格是分不开的。看着当年去北京、泰山旅游时留下的录像镜头和照片,你很难想像这是时值八十岁高寿的老人,这是老人的福气,也是我们作为儿女的福气,是一个多子多女的大家庭幸福、祥和的象征。

2004年,母亲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了她一生中最难捱的时光。母亲患的是高位胆管癌,不是当今医术不能治好母亲的病,而是母亲的年岁太大了,我们儿女几个日夜守候在母亲的床前,精心照料着年老的母亲。看着汤水不进、面色腊黄、痛苦难耐的母亲,我们做儿女的恨不得替母亲去分担她身心的痛苦,去减轻一下老人所受的病痛的折磨。

就在母亲身患重病的当口,在她弥留之际,想的还是她的儿女们。她生前留给我们的地后一句话,也是刻骨铭心的遗嘱,是任何时候都使我们无法忘记的。母亲艰难的睁开双眼,看了看围着她的儿女们,一字一句对孩子们说:

“娘病了,病得不轻,病得这么厉害,娘没有吓着你们不?”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一个一生当中总是想着别人,想着孩子,想着老人,只顾关心别人,而从不想着自己的老人。她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物质财富,但是老母亲却用她的爱心给我们每一个子女树立了做人的风范。

老母亲虽然走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仍在;

她勤劳持家的家风将代代相传;

她坚强的风骨犹存!

我们怀念我们的母亲,长眠于地下的母亲你放心地去吧,您的儿女们将会继承您的传统美德,把家庭建设好,把事业干好,做一个您所期望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母亲,我们无限真诚地怀念着您!

 

编辑: 刘莉
[发表评论]
菏泽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菏泽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菏泽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菏泽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菏泽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菏泽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菏泽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菏泽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图片
菏泽发放黄如论...
3000市民誓师争...
菏泽17日普降暴...
大学毕业生上岗...
菏泽市民喜迎“...
菏泽召开安全隐...
社区话题热点
· 第八届网上看河南
· “30年巨变看江苏”
· [推荐] 天下第一汤
· 巨野金山秦王避暑洞游记
· [转帖] 三年前,我死了。
· [原创] 养个情妇做女儿(小说连载,每天更新一篇)
菏泽 菏泽新闻 菏泽大众网 中国菏泽 菏泽新闻网 菏泽综合门户网站

本网站所刊登的大众报业集团及大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大众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大众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大众网菏泽站 heze.dzwww.com  E-mail: heze@dzwww.com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
Copyright (C) 2001-2007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