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
2008-01-17 11:14:00
|
| |
如果说沙窝公社柳里村的土地改革和安徽小岗村相似,都是村民自发偷偷进行的话,那么小井公社则应该是自上而下公开推行的,说起这段历史不能不提一个人——周振兴,1978年,他时任菏泽地委书记,是当时菏泽农村自上而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如今的小井村。小井公社成立 撕开改革口子 1978年,周振兴到小井村调研,走进了社员张殿兴的家,眼前的一幕让他眼圈都红了:三间房子扒掉了两间,拿去买了口粮,屋子里连张床也没有,一家7口人只有一床被子。 从1977年周振兴任菏泽地委一把手以来,他走访调查了3个多月。结果他发现像张殿兴这么贫困的人在当时很多。 让农民吃饱饭决不是罪过。回到县城,周振兴召集县委常委研究到深夜,最后作了两个决定:首先把小井村及周围十几个穷村划在一块,成立新的公社,即小井公社;其次把全县盐碱地分给群众自种自食,3年免征农业税。 菏泽“自上而下”土改的口子就这样被撕开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78年,《人民日报》在头版上报道了万里领导的安徽省委制定的落实经济政策的六条规定,主要内容就是允许农民搞家庭副业,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等。早晨6点多,周振兴正在散步,从收音机听到后,马上让人记录下来。 随后他们据此推出了自己的“菏泽八条”,而且与“安徽六条”内容和分寸等几乎一致。 当年任小井村治安主任的李治安老人告诉记者,1978年村民们分得了“自留地”、“饲料地”;1979年,实行“包干到组”,每个组的成员再各自划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包干到户了。”李治安说。 8小时讲话 推出“包干到户” 1979年春节后,在菏泽地区召开的地县社三级干部会议上,周振兴一下子讲了8个小时,他在会议上说“我们不讲党性讲良心”,当时全地区700多万农民集中到公社开会听广播。现在,菏泽市档案局仍然保存着这段录音: “退一步,我们今天不讲党性,讲良心。老百姓自己的地,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却没有自主权,吃不饱饭,我们能不能对得起良心?” “在座的县委书记同志们,你们把笔记本拿出来,把我下面这段话记下来。今天我的讲话有录音,你们再留一份书面证据。如果上级说这件事我们干错了,追查下来,我官大,我周振兴一个人承担责任,你们都是被迫的!” “就是在过去,自留地不区别情况、不分青红皂白、不同群众商量,我们一道命令下去统统收回,统一集体耕种,这是错误的。今天群众愿意要再分给群众,这是正确的。” 周振兴的讲话无疑振奋了人心。这次会议,正式推出了“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形式。 三“好”经验 传向了全国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 1980年,柳里村共盖新房150间,买自行车120辆,缝纫机30台,收音机45部……一位东明籍的台胞回乡探亲,临走时对王锡璞感慨:“我家以前是地主,也没有现在普通社员的生活过得好。” 周振兴总结责任制实施原则时讲了一句话,“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后来这句话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
|
|
|
菏泽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菏泽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菏泽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菏泽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菏泽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菏泽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菏泽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菏泽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