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山东郓城是宋江、晁盖的老家,也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那里出英雄好汉,武林高手。尽管英雄已折戟,时代已变迁,但崇文尚武之风依然浓郁,民间习武之气依然盛行。在郓城,不论男女老幼,人人练武。最小的3岁就开始习武,最大的也就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小儿习武是磨练意志,老人习武是锻炼体魄,青年人比武则是切磋武艺。父亲传儿子,儿子传孙子,世世代代如此延续,卷起了世世代代不能散去的武侠之气。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和他的
学校就在这种英雄之乡、诚信之源和仗义疏才的历史文化熏染中成长。
樊庆斌
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只是生产队里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但他从小拜师学武艺,功夫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改革开放改变了他们这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樊庆斌的命运,当时《少林寺》在全国热播,人们对武术充满了神秘感,全国各地的武术学校相继成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樊庆斌在武校里当起了“教头”。 “
教育毕竟是事业,与企业不一样,它的产品是人,不允许学校有过大的失误和差错。
孩子上学年复一年,奠定了一辈子的生活基础和发展基础,以及以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人的时间不可倒流,不能二次塑造,所以搞教育的要有良知,要有高尚的教育素质。”对于这一点,樊庆斌有着清醒的认识。看到别人的办学意识和理念与自己不相吻合,不注重文化课教学,不为孩子们的实际着想时,他想到了要创建一所学校,真正地按照武学规律办学,培养文武双全的学生。于是26岁那年,血气方刚的樊庆斌和师兄一起靠着300元借贷起家,风风火火办起了新型民办学校——宋江武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学校创建初始他就制定了“以德建武,以文保武,以文养武,文武并进”的办学方针。
1994年春节晚会,郓城宋江武校的狗娃们凭着一台《狗娃闹春》而声名远播。这些整天打打杀杀的小子们,没想到真打出了名堂。之后,“狗娃艺术团”相继参加了迎港澳回归等国家级庆典演出百余次,并多次
出国表演,每次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国内外各界的赞誉,为中外友好以及民间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贡献。 1997年春节“双拥”文艺晚会上,演出的《军营男子汉》,再次轰动全国。
从一二百人的
小学校发展到现在三四千人,成为“全国武校之首”;从最初只有小学、
初中两个年级部,到现在高中和五年制大专文武结合班52个,
专业班 32个;从只有几百平方米的
校园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可容纳50个班级的教学楼和大型练武馆、学生公寓、浴池等各种配套设施,固定资产达上亿元的学校;从武科教学内容只有18种拳的基本套路,发展到后来增加摔跤、拳击和散打,又到狗娃艺术团,再到从事影视,宋江武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 樊庆斌的苦心经营得到了学生和
家长的认可,来自国内各地以及美国、英国等国的学生纷纷向武校涌来。武校还向国家和上级武术院校输送了学生数千名,其中 50名进入了国家运动健将或武英级行列。宋江武校代表着中国儿童的精神状态,代表了农村体育活动的一面,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影响,因而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事业的发展壮大,并没有让樊庆斌满足。最近这几年,全国武术学校从南到北遍地都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宋江武校,要想领先一步,保持优势,就必须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于是,把宋江武校变成文化产业这个在樊庆斌心中孕育已久的想法,也就开始付诸实践。 生在郓城、对水浒故事耳熟能详的樊庆斌,把目光盯在了水浒文化的开发上。这几年来,宋江武校每项大的建设都与水浒文化相结合,并且有了好的开端。樊庆斌的最大梦想就是要把宋江武校建成集武术研究、武术教学、文化旅游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知名文化品牌。
武校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樊庆斌个人的命运。10年前,他荣任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坦言,人的意识提高是随着自己事业的大小、高度来改变的,意识也会随着接触的群体而发生变化。所以我成为政协委员后,对我各方面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走上了更为宽广的道路。通过参加视察、大会联组
讨论、发言和各种社会活动,我感觉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最好的学校,因而自然而然增加了责任感,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无愧于政协委员这个称号。
后记:
2000年9月,樊庆斌和驻鲁全国政协委员赴新疆考察期间,看到孩子们连汽车都少有认识,看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状况,他主动提出免费接纳部分维吾尔族孤儿来宋江武校就学,每年3-5人,持续10年的培养教育计划。现在新疆喀什地区四批14名维族孤儿正在校免费接受全面教育。为了这十几个孩子,樊庆斌为他们购买了生活必需品,并在学校专门为他们增设了穆斯林食堂。在学习方面,还专门为他们配备了维语老师。语文从拼音开始,数学从阿拉伯数字开始一点点教。学武中,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纠正。
樊庆斌这样告诫自己:取之于社会的资金,最终要回报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