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鲁西南的成武县,距县城五十里的刘舖村。解放前这是一个全县‘闻名’的村子。但并不是什么好名声,而是因为村子里的井水又咸又苦而出名。我村的绰号是“刘舖的米饭大掉劲”。这句话成武县志上就有记载,“掉劲”是我家乡的方言即提不起精神的意思。这米饭怎么能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呢?因为我村地处盐碱窝,一到秋冬季节村周围象下小雪一样一片白茫茫。土质含碱量高,所以水质特别差,熬出的米饭很不好喝,时间稍长一点就变得清汤沥水,所以就叫“掉劲”。这米饭掉劲的事是怎么传出去的呢!这里有一个典故。
解放前我村西有一条南北大关道,那时的所谓大关道也只不过是一条比较宽一点的土路,那是白浮到大田集和单县到距野必由之路。因为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有人就在村西头路边上开了几家饭店。那时的饭店并无什么好吃的,只是做一些家常饭以解过往行人的饥饿罢了。有一天从南边过来一个推车的客人要吃米饭和烧饼。他大概嫌米饭不好吃,于是就想孬点子报复店主。他告诉店主说:“后面还有很多人,一会儿就过来,多熬些米饭吧!”店主信以为真,于是就熬了很多米饭,可是一等二等总不见人来。可这米饭已开始“掉劲”变得清汤沥水不能喝了。但又舍不得倒掉,于是就站在门口大声喊在地里干活的孩子:“大孩儿二孩儿!快回来喝米饭吧,咱家的米饭大掉劲了。”过往的人听到后就传为“佳话”。我们全村人几辈都喝这种又苦又涩的咸水,我也是喝这苦咸水长大的。这苦水倒也没妨碍全村人的繁衍生息,人还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壮。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周围的盐碱地全变成了肥沃良田,满目是葱茏碧绿的庄稼。家家都有了彩电,电风扇。原来几家合用的四个木头轱辘的太平车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的农用三码车。很多青年人家里用上了电脑,出门就骑摩托车身上还要带着手机。原来秫秸疙瘩向外的土房子全变成了砖瓦房。原来下点雨就要踏三天泥的土路也铺成了柏油路,阴雨天再也不用为走路发愁了。我村最大的变化还是水的变化,经过村民和上级水利部门的多次反复勘测终于在村外找到了有甜水的地方,村民们自费建成了水塔,从此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们都说这是三十年前从来没敢想过的事。老百姓再也不用受到担水之劳再也不为水的苦咸而发愁了。听说家乡百姓用上了自来水后我也长长地出了口气,几辈子的苦水终于变甜了。这是改革开放给我村带来的最大收益。
本网作者:聊城市东昌府区党校刘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