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山14.05%学龄前儿童存多动行为 早治疗是关键
多动症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引导。
防治多动症,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中山14.05%学龄前儿童存多动行为
专家: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文/记者张翔宇 图/记者于涛
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好做小动作、做事缺乏耐心,这在许多家长看来都是孩子贪玩好动的“天性”,其实不然,孩子很有可能是患上了多动症。日前,中山市博爱医院公布了全市首次针对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问题。而在发病原因方面,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儿童年龄、性别、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孕期情绪,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素也与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名词解释
多动症:医学名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疾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起病年龄定为7岁前,但是事实上常在3岁左右就明显表现出多动、冲动等症状。
14.05%学龄前儿童存多动行为
据该调查的负责人之一,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心理行为专科副主任医师何淑华介绍,这项调查课题是在2009年底启动的,到2012年结题。调查结果显示,有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其中男童占17.10%,女童占10.50%。
据何淑华介绍,调查显示,中山市学龄前儿童存在明显的多动行为,这一比例比国内相关研究8~12岁儿童的检出率高,比3~6岁儿童的检出率低。
何淑华指出,如孩子同时出现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认知障碍、情绪与行为出现障碍、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经常忘事等症状,极有可能患上了儿童多动症。
父母文化越低孩子多动越明显
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与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有关。主要管教方式中,民主型最好,最差的是放任型。民主型是指平等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流,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给予限制。调查中有51.1% 的家庭是民主型,还有近50%的家庭需要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此外,父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短,多动行为检出率越高,其中母亲的作用最明显。
调查还显示,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关系、家庭月收入、家居面积等因素对多动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资料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多动行为越明显,父母亲文化程度同样重要;父母文化程度高,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施行更科学的教养方式,有效地减少多动行为的发生。家庭月收入和家居面积越低,多动行为越多,这可能与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生存压力大,没有精力管教子女等有关。
何淑华指出,个体的性别、年龄、母亲孕期情绪,家庭的父母管教方式、父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精神环境的质量等因素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社会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逐渐增强。因此,需要教育、医疗、家庭、社会团体等全社会参与,共同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家长不及时就诊或影响孩子一生
但是目前,家长对多动症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了解,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内地有逾1500万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在中山,只有不足20%的多动行为儿童能获得正确诊治。
“许多家长认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因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的家长不想给孩子贴上‘病人’的标签,也没有带孩子去就诊,但其实多动症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何淑华说。
据何淑华介绍,防治多动症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对于多动症来说,如果在6岁前发现,就不需使用药物治疗,只要通过训练治疗就可以康复。”因此,针对入园儿童进行疾病筛查就显得尤为关键。“现在的幼儿园都有身体体检,但是心理体检开展得较少,我们通过这个调查已经跟五家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心理体检,但是想要推广还是困难重重。”何淑华说。
据何淑华介绍,开展入园心理体检最大的难题还是费用问题,“很多家长一听说做心理体检要花钱就放弃了,但是这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孩子们的时间很宝贵,就像我们常说的孤独症,如果能在6岁以前发现,还是有治愈的希望的,如果在2、3岁时发现,有20%~30%的孩子是可以治好的,因此开展儿童入园的心理体检意义重大。”
而如果一旦错过治疗,儿童病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将逐步加重并随之进入成年阶段。以多动症为例,初步抵触情绪将上升到暴力滥用状况,严重者或做出反社会的危险犯罪行为。据报道,50%少年犯被诊断曾经患有儿童多动症。“如果每个有此倾向的孩子3岁前能通过心理测试得知结果并接受专业治疗,就能避免很多负面影响的产生了。”何淑华说。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10/15/c_125537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