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全景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体质与行为研究中心 杨文翰博士后
文/林梢 图/全景
快乐的暑假即将结束,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整个暑假都是在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保姆”的陪伴下度过的,马上就要开学了,怎样让孩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将心思回到紧张的学习中来呢?我们请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体质与行为研究中心的杨文翰博士后支支招。
杨文翰说,现在的孩子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在电子产品的触角已经伸到生活大部分角落的时候,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但家长一定要意识到电子产品的危害,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绝不能每天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特别重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形成的,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人生导师。虽然大多数孩子喜爱玩电子产品,但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单纯地以满足孩子的喜好来衡量,而是要多与孩子交流,给予他们精神滋养,引发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电子产品害处多多
杨文翰介绍,孩子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会减弱他们与别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从而降低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我们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谈话内容外,还有语气、表情、姿势等辅助交流手段,这些关于察言观色等“读心”能力的训练,都是QQ、短信、微博、微信所不具备的。
网络交流手段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简单,而人是社会群居动物,有着复杂的社会性,不断简化的交流方式其实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违背,长期习惯于网络交流的人,他的信息容量会比进行社会交往的人明显降低。电子产品通常是个反射性发光体,与纸质阅读相比,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阅读效率和采集信息的能力都会大为下降。尤其是用电视、电脑等产品进行阅读,使用的都是上半区的资源,人容易产生隔离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看电子书不舒服的原因。
除了心理上的影响外,电子产品对孩子最直观的危害是造成孩子体质下降,肥胖、近视的发病率大增。由于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带来的乐趣,而造成户外活动时间急剧减少,而营养积累却在持续增加,肥胖因此难以避免。电子产品的光源闪烁不定,也容易让孩子产生视觉疲劳,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危害极大,很容易就演变成真性近视。
逐步减轻“戒断反应”
杨文翰建议,现在离学校开学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家长此时应逐渐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但不能一下完全杜绝,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有明显依赖习惯的孩子来说,过分粗暴地打断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可能会引起“戒断反应”,孩子会出现冲动、躁狂、失眠、头晕、颤抖、厌食等症状,一旦重新接触,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数字时代强制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只能使孩子无法和社会发展同步,导致孩子无法融入其他孩子的交流圈。而且对孩子来说,不接触不等于他不清楚和不了解,他的心里难免总保持对接触电子产品的渴望,容易对其他事情失去兴趣,也容易让孩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家长最好告诉孩子,开学也可以玩,以免孩子产生需要补偿的心理,越临近开学玩得越多。
家长还要有“同理心”,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面对困难,不要批评孩子没有自制力、没有责任感等等,这会阻碍日后与孩子的交流。家长要用轻松的语气和孩子谈起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事,因为家长表现得不把它当一回事,孩子也不会把它当作一件严重的事。玩的时候,家长需要与孩子约定时间,到点了就提醒孩子结束,这样容易让孩子脱离。但不要太过于相信孩子的自制力,把电子产品放在家中,却不让孩子玩。这样非常不地道,因为孩子往往抵制不住诱惑去玩,但玩完了最后却要接受批评。这种设完陷阱再进行钓鱼式执法的行为,会伤害亲子间的信任。
孩子玩的内容,家长也要有所了解。最佳的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一起玩,交流分享体验,这样既能了解孩子玩的内容,也能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同时也能控制孩子玩的时间。杨文翰特别提醒说,让孩子玩游戏,必须胡萝卜和大棒一起上,制定奖励和惩罚的规矩,如果孩子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依赖,建议家长不要粗暴处理,有需要的话可以求助专门的心理机构,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8/27/c_125258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