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健康卫生 > 健康资讯

国家卫计委官员:我国确需及时研究完善生育政策

2013-09-04 16:04:00 作者:  来源:京华时报
从原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机构改革到“单独二胎放开政策”引发社会热议,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之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政策走向备受关注。机构合并之前不久,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曾提出将继续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专项立法。

      从原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机构改革到“单独二胎放开政策”引发社会热议,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之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政策走向备受关注。昨天,在卫生计生系统相关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一方面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今后不可能走向全面放开,对这个问题不能摇摆;另一方面,生育政策的完善在他看来是“可以期待的”。

      □人口问题两大挑战

      1

      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

      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人口面临着复杂的现实问题。首先是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生育水平明显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达到峰值、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继续下降。

      他指出,有预测表明我国2025年前后人口实现0增长,之后开始转入负增长阶段,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19%,到2050年将占世界人口15%以下。

      此前的一项国家人口战略研究结论表明,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该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出生性别比高位徘徊

      除了总和生育率,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较高,相关社会问题初步显现。按照自然生育,出生性别比国际标准在103至107之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有30年已经超出了正常值的范围,到201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了117.7。尽管近4年都有连续下降,但是出生性别比依然高位徘徊。

      有关负责人分析,这造成婚姻的挤压,性犯罪、拐卖妇女也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出生性别比既是人口问题,也是经济社会问题,长期困扰我国,也受到国际关注。

      机构合并之前不久,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曾提出将继续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专项立法。原国家计生委还曾提出通过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禁止通过B超查男女。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确实正在就这方面的工作申请立法。

      □人口工作部署安排

      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首要任务

      在分析当前计生工作重点任务时,这位负责人指出,首先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县(市、区),目标人群平均覆盖率达到80%。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力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省份要在2012年的基础上,将高于107的部分降低10%。

      完善生育政策一直向前推动

      谈及完善人口政策时,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人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确实需要遵循人口发展的规律,及时研究完善生育政策。”他指出,完善生育政策既包括生育政策、利益导向政策在内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包括婚姻家庭、优生优育、性别平等、人口迁移分布、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主要基本点有两个”,这位负责人说:“一方面,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今后不可能走向全面放开,对这个问题不要摇摆”;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他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没有停歇,一直在抓紧推进。现在正在组织开展调研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完善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说了算,有一个决策的程序。我觉得是可以期待的,完善生育政策的事情肯定是一直往前推动的。”他说。

      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有望提高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下一步有望提高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标准,国家在积极推动解决他们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抚养费要求收支两条线

      在提供服务方面,他指出,群众集中反映的办证难特别是流动人口办证难问题将要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不让老百姓来回跑腿。此外,针对近日引发社会热议的社会抚养费问题,他明确表示,这笔钱不是没有去向。“计划生育经费管理方面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收支两条线,坚决反对放水养鱼、钓鱼执法等做法。”

     

    http://health.dzwww.com/jkxw/jrxw/201309/t20130904_8844556.htm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晋伟雄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