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健康卫生 > 心灵家园

张海超:“相信法律,但不相信某些执法人”

2013-08-12 18:4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从4年前在绝望中开胸验肺,到今年6月底在无锡移植双肺。这4年,张海超一直在维权——帮助与他一样患上尘肺病的农民工兄弟维权。但重获人生的张海超依旧迷茫。张海超:因为我是“开胸验肺第一人”,不幸中的万幸,但是我把工友开胸验肺的路给堵死了。

      张海超以开胸验肺这种极端方式为自己维权。(资料片)

      从4年前在绝望中开胸验肺,到今年6月底在无锡移植双肺。“开胸验肺第一人”张海超终于在8月1日出院,重新开始一段依旧前途未卜的新生活。

      这4年,张海超一直在维权——帮助与他一样患上尘肺病的农民工兄弟维权。

      但重获人生的张海超依旧迷茫。8月9日,在与齐鲁晚报记者的对话中,张海超说,他相信法律,但不相信执法;他不赞成尘肺病患者用极端手段维权,但又找不到更有效的路子救他们、救自己。

      "我把工友开胸验肺的路堵死了”

      齐鲁晚报:8月1日出院后,感觉自己身体怎么样?

      张海超:呼吸比以前好太多了,现在回家爬4楼也没问题。

      齐鲁晚报:还住在无锡?

      张海超:对,术后每周都要复查,来回跑不方便,在这边租房住。

      齐鲁晚报:感觉你还是不时咳嗽。

      张海超:手术后每个人都有不同反应吧,有些干咳,没痰。

      齐鲁晚报:等身体好转了,能恢复劳动能力吗?

      张海超:基本上得4至6个月,或者8个月,不可能恢复到常人水平,但有工作能力,以后还是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

      齐鲁晚报:那是不是也要重新考虑一下未来了?

      张海超:肺移植以后很难预料。现在我不愿意想那些事,想太多了对自己有很大压力。包括以后的医药费,我剩下那些钱,也就够维持两三年的了。先活下来再说。

      齐鲁晚报:女儿也应该上小学了吧?

      张海超:是啊,我现在还没有见到她。我常常想起她在我查出尘肺病时的样子,她问我:“爸爸,你要是不到40岁就走了,那时候我多大?”

      齐鲁晚报:手术后还要花很多钱买药?

      张海超:手术花了37.5万,肺移植后前3个月,每月医药费就得25000元左右。有病友调侃说吃两粒药得五百多,像在大饭店吃了一桌菜似的。我觉得跟吃了两个小金豆一样,都不敢多吃饭,生怕吃多了把小金豆吐出来。

      齐鲁晚报:不久前,公众才知道2009年你其实获得了120万元赔偿,而不是之前说的61.5万。

      张海超:那120万其实是封口费。当时诊断出尘肺病的有几十个人,企业说不可能每人都给120万,他们让我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对外我只能说赔偿了61.5万,这样可以降低企业以后对其他工友的赔偿额度,当时我迫不得已答应了。现在顶着压力公布真实赔偿,就是想借此为更多尘肺病患者争取这一线活下去的希望。

      齐鲁晚报:当时别人也这样?

      张海超:据我了解,当时其他工友对外说的赔偿款也少,这都是为了配合单位对后来者减低赔偿标准而不得已撒的谎。

      齐鲁晚报:这120万在4年后救了你的命。

      张海超:当年我闹得最凶,所以我得到的赔偿最高,有的工友才拿到十多万。

      齐鲁晚报:在尘肺病人维权中,是不是谁闹得越凶,就能拿到越多赔偿?

      张海超:因为我是“开胸验肺第一人”,不幸中的万幸,但是我把工友开胸验肺的路给堵死了。

      鉴定难度不是降低了,是更难了

      齐鲁晚报:所以有人想效仿你,用极端的方式引起社会注意?

      张海超:是,经常有患者在联系我时,提到自己也想开胸验肺,因为依靠鉴定来维权的路太难走了。如果在维权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就会有人走向极端。

      齐鲁晚报:不是有人说,张海超开胸验肺之后,尘肺病鉴定的难度降低了吗?

      张海超:很多人都这么说过,是张海超让难度降低了,其实不然,是鉴定更难了。比如说我原来去综合性医院鉴定,除了职业病防治所说不是,其他医院都说是尘肺病。现在呢,综合性医院为了给自己减少麻烦,他们也不说你是尘肺病,只告诉你不是肺结核、不是肺癌,你还得去职防所鉴定是不是尘肺病。

      齐鲁晚报:也就是说医院再多,但“说了管用”的还是只有职防所。

      张海超:对,有的工人去医院时会录音,证明我是尘肺病,但现在综合医院的医生都很精明,他们不想给自己带来麻烦,干脆什么都不提。所以尘肺病人的鉴定门槛实际上是提高了,职防所说你是,你就是;职防所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没法说理去。而且鉴定都被当地垄断了,一个大企业,很容易跟当地鉴定部门打交道,很容易产生问题。但跑到外地鉴定,法律上又不支持。

      齐鲁晚报:所以一些患者就会觉得依靠鉴定根本无望?

      张海超:是,有很多患者给我发过信息,对当地专家完全不信任,但他们偏偏又不能去别处鉴定,所以很多人最后就绝望了。

      齐鲁晚报:那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张海超:需要增大现行法律的执法力度。比如说患者去申请职业病诊断,单位拒不提供相关材料,不提供材料的话,诊断机构就不受理。职业病防治法有规定,单位不提供,要求鉴定的人可以去安监部门投诉,一个月以内,安监部门必须给出答复,由安监部门督促用人单位交出材料,如果用人单位还拒不配合,安监部门可以出具用人单位拒不出具材料的函,给职业病诊断机构,让鉴定部门依据材料做出诊断,然后安监部门对企业做出处罚,要求整改。但很多安监部门去企业时,企业都不搭理他们。所以我觉得,有关部门不光是要完善立法,更重要的是执法。

初审编辑:张蕾
责任编辑:刘银春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