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财经频道 > 保险

保险公司进军公募基金市场 大佬争夺头啖汤

2013-07-01 09:04:00 作者:王雪姣  来源:金融投资报
更早之前,证监会发布并于6月1日实施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规定,可以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保险机构仅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两项新政落地后,意味着保险行业进入公募行业最后一道关卡也被打通,涉足公募基金业务的保险公司很可能将进一步扩容。

      涉足公募基金业务的保险公司很可能将进一步扩容。 摄影 李里

      本报记者 王雪姣

      6月21日,一份由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的文件,在保险行业中激起了轩然大波。在近日的陆家嘴论坛(官方站)上,多位保险行业大佬纷纷表示,正筹备将旗下基金事业部独立,升级成专门的基金公司运营操作。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机构涉足传统公募领域,在提升自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开始给基金行业带来竞争压力。

      新政扫清资质障碍

      6月21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的《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下称《办法》)。这一《办法》规定,申请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保险机构。监管部门表示,拓宽公募业务股东范围,主要还是为了丰富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行业竞争,并最终推动基金行业进一步发展。

      更早之前,证监会发布并于6月1日实施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规定,可以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保险机构仅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两项新政落地后,意味着保险行业进入公募行业最后一道关卡也被打通,涉足公募基金业务的保险公司很可能将进一步扩容。即便没有设置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机构,若是符合新政条件,同样可以设立基金公司开展公募业务。

      目前国内已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数量达到了80家,已上报材料等待批文的基金公司还有7家。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基金公司设立对保险公司的限制放开,加上正在筹备的新基金公司,到2013年末,国内基金公司数量有可能逼近百家。

      业内大佬跃跃欲试

      消息落地不久,国内最大寿险公司中国人寿就有消息称正在积极筹建旗下基金业务,目标直指新政出台后的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有媒体报道称,国寿拟采取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基金业务,目前正积极寻找海外合作对象。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国寿前总裁杨超曾在集团2011年工作会议上明确表态,国寿集团将拓展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新业务领域,构建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

      业内其他大佬也不甘落后。据泰康人寿资管部人士透露,基金相关的各项业务都正在积极筹备当中。在本届陆家嘴论坛上,华泰保险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明浩也表态说近期新政策刚允许保险公司发起设立基金公司,华泰保险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正在准备设立之中。

      事实上,在大型保险机构涉足公募领域倒计时开始之前,相关工作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从目前看,公募从业背景似乎已经成为保险资管高管的“主流”,如新华自称总经理李全来自博时基金,太保资管副总经理余荣权来自国泰基金,合众资产总经理陈礼华来自长盛基金等。此外,在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诚聘英才”一栏里,基金销售经理及公募产品TA业务岗也都赫然在列。

      新政促使机遇挑战共存

      对于保险资管业人士而言,公募业务无疑是一个正待挖掘的蓝海。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从业务部门到独立的公司,首先规格就有质的提升,其次,独立的公司在相同的业务面前具有更高的自由,业务范围也可以拓宽。不过,随着参与门槛的降低,进入公募领域的企业数量会大幅增长,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会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同样,单独的公司也要独立承担更大的风险。”

      该分析师指出,部分保险资管公司获准发行的部分保险资管产品,可以看做是发行公募产品的试水,已经为筹建中的工作积累部分经验。尽管这类产品并非面向普通公众销售,但在形式上与公募基金有很高的相似度。

      对于竞争激烈的公募行业而言,保险资管规模至少几百亿,更有上万亿者,相比整个基金市场不到3万亿的规模,除了基金龙头,少有能与之匹敌者。业内普遍认为,小基金公司在压倒性的资金压力之下,竞争将更加直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和业内人士波动或将都藉此开启。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