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财经频道 > 保险

险企抢滩千亿互联网保险市场

2013-08-15 16:07:00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最初的销售新渠道,到险企提升服务水平的新工具,再到基于互联网的保险产品创新,互联网之于保险的影响渐深。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保险公司纷纷抢占互联网保险,但主要还是作为传统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从最初的销售新渠道,到险企提升服务水平的新工具,再到基于互联网的保险产品创新,互联网之于保险的影响渐深。

      在此前举办的2013中国互联网保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预计,未来5年保险业在互联网的发展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中国太保(行情,问诊)有关人士预计未来10年将有超过30%的保险业务由互联网实现。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保险公司纷纷抢占互联网保险,但主要还是作为传统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未来若能基于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定制产品服务,互联网保险才能真正大行其道。

      抢占网销平台

      中国太保旗下电商公司近期迎来成立一周年庆典,新华保险(行情,问诊)也宣布计划耗资1亿元成立电子商务公司,中国平安(行情,问诊)则携手阿里巴巴、腾讯成立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大型保险公司已将搭建网络平台视为业务发展的重要一环。

      除了自己开设网络平台外,更多中小型保险公司选择了与第三方的电商平台合作,国华人寿淘宝官方旗舰店创下“三天一个亿”的销售额,让众多中小保险公司对互联网趋之若鹜。天平车险、昆仑健康险、大地财险等中小公司,也都在网上出售产品。淘宝、腾讯财付通平台、苏宁易购,众多电商平台被拉入保险销售战局。

      4亿微信用户也正成为保险公司的新目标。截至目前,已有中国人寿(行情,问诊)、中国人保、泰康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等20余家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了官方认证微信平台,此外,还有保险公司如国华人寿单独推出了微信商城。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保险销售的个险、银保等传统渠道已经接近饱和。个险营销员增员、留存困难;而银保渠道被银保新政持续打压,又被不断崛起的银行系保险公司所挤压。因此保险公司开发新渠道的需求迫切,而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和技术性正成为保险公司的渠道“新宠”。

      易观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年中,互联网保险的年保费增长保持在100%以上。不过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2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虽然较2011年增长123.8%,规模达到39.6亿元,但占中国保险市场整体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0.26%。而2010年美国市场网络销售保费收入已超过总保费的25%,英国车险和家财险的网络销售保费比例在2004年就达到41%和26%。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日前表示,庞大的互联网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网络消费习惯,让互联网成为保险业不能忽视的重要销售渠道,互联网保险的潜力很大。“保险公司要有前瞻性安排,要不然就会措手不及”。

      个性化定制将成盈利点

      目前保险公司更多将互联网定义为营销平台,因此存在产品同质化、保障功能不足等问题,销售产品多为万能险、投连险等偏投资类的标准化产品。

      “由于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互联网参与方获取和深度挖掘信息的能力大幅提高,消费者交易行为逐步实现可记录、可分析、可预测,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也将深刻变化。”项俊波认为,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基于网络技术而引发的个性化保险产品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互联网保险发展需要打开保险刚性需求的大门,其中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一个突破口。“如果互联网渠道可以完成个性化定制,可以据此倒逼保险行业的产品创新。而这种创新将会为保险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那时互联网保险自会大放异彩。”

      明亚保险经纪董事长兼总裁杨臣认为,目前保险公司销售模式都是由险企做一个制式产品卖给所有的客户,未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给每个人不同的保单。

      前海人寿副总经理曾海燕称,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将成为公司的盈利点。“因为既然是定制的产品,费率自然要高出普通产品,而这种产品又是消费者认同的产品。”

初审编辑:张蕾
责任编辑:成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