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 刚
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牵动着市场神经。不少经济学家曾预测,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7月份官方PMI时隔9个月后会再跌至荣枯线之下。而此前公布的汇丰PMI初值降至47.7,加剧了这一猜测。事实上,8月1日出台的官方7月份PMI为50.3%,环比微升0.2个百分点,大大好于市场预期,以致当日股市大涨。通常7月PMI均为环比下跌,而本次不但超市场预期而且反季节回升,令人对三季度乃至未来经济企稳充满期待。
7月官方PMI指数中,生产、订单、库存、就业指数普遍回升,购进价格指数也在4个月后重回50%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当前市场需求稳中趋升;反映外需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虽仍处在50%以下,但也上行1.3个百分点,达到49%,呈现恢复性回升迹象。在7月官方PMI指数中,内外需双双好转颇为醒目。
当然,单月的PMI数据上升说明不了什么,经济是否企稳,有待于出口、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更多相关数据以及时间的验证。而位于荣枯线下的汇丰PMI再次创下新低,其与官方PMI背离的走势甚至提醒我们,经济增长中各种风险和中小企业困境绝不可忽视。不过,同样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以小企业为主的汇丰PMI而言,涉及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的官方PMI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虽然企稳的持续性需要观察,但考虑到经济持续趋缓和市场预期不佳的大背景,7月PMI数据平稳回升不但来之不易,而且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7月份PMI超预期反弹的背后,有政策面和基本面的支持。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5%,触及了决策层既定的增长率目标下限。近一段时间来,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陆续出台。中央政治局会议“稳定宏观”、“放活微观”、“托底民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的年中定调,增强了市场“守住底线“的信心;而从投资举措来看,国务院先有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环保和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的出台,后又部署六大重点任务加强城市基建投资,也卯足了相关行业企稳回升的底气;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限、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扩大信息消费和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等措施,不但激发了民间经济活力,也在改善着企业运行环境和发展预期。
由于政策取向明确,稳增长措施出台后的累积效应还将进一步显现,对稳定市场预期和化解经济下行风险都构成强力支撑,因此,7月官方PMI指数的回升便有了一定的信号意义,三季度经济企稳的可能性很大。当然,经济不会硬着陆也不意味着就要大起,转型仍在继续,消除产能过剩,防范、清理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风险等也非一日之功,如今所做的一切,仍是在为经济运行健康平稳发展夯实基础,因此,稳增长政策不应成为各地再搞“大干快上”的借口。
其实,中央政府政策选择的指向性也十分鲜明。大规模全面刺激被针对性强的“微刺激”取代,新的投资更多瞄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民生的改善。比如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城市基建投资六大重点也都是城市建设的短板。投资这些有外部经济效应的城市公共产品,短期对稳增长有好处,长期对支撑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积极意义。再看改革举措,无论是简政放权,进一步公平税负,还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目标都在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微观活力,既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更是在为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所以,对7月PMI指数的回升“高看一眼”,不仅在于下半年经济的企稳可能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而且还期待有更多调结构与稳增长协调并进好结果的到来。
原标题:三季度经济增长企稳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