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财经频道 > 山东财经

济莱协作区,两城合“一城”

2013-09-12 14:44:00 作者:牛远飞  来源:大众日报
“济莱协作区”虽是政策的对接和产业的融合,但两地的市民早已将两城视为一城。“区域一体化”破题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中提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济莱协作区要率先破题。

      “济莱协作区”虽是政策的对接和产业的融合,但两地的市民早已将两城视为一城。“区域一体化”破题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中提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济莱协作区要率先破题。

      最易亲近的两个城市
      “济莱协作区”虽是政策的对接和产业的融合,但两地的市民早已将两城视为一城。济南市民只需一个多小时,就可将车开到莱芜雪野湖边。赏美景,品鲜鱼汤成为许多济南人的休闲方式。除了短暂的“一日游”,近年来许多济南市民甚至将家安在了莱芜。
      沿雪野湖的环湖路行驶,路边一栋栋的花园洋房成为另一道美景。其中一个楼盘的售楼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独栋和双拼别墅面积在200至400平方米不等,均价约在每平方米1万元,目前建成的几百套别墅早已经销售一空,而其中一半以上购房者都来自济南,“当初建的时候,我们就是瞄准了济南高端市场开发的旅游地产,济南市民可以在这里休闲度假。”
      摊开地图不难发现,莱芜虽小,但离济南最近。在今年的“两会”上,时任莱芜市主要领导表示,通过交通、通讯、产业等通道,把莱芜和济南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城市轻轨为主的连接线如果打开了,那么莱芜的房产、服务业、文化、旅游都将活起来,“莱芜只要用好济莱协作区这个大平台、大机遇,用好省会城市的资源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大的发展。建设成为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携手打造新的增长极
      莱芜因钢立市、因钢兴市,钢铁一直是全市的主导产业,钢铁产业最高占到该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的40%以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调结构、增实力、上水平,是莱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济南着力加快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努力建设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而莱芜工业基础较好,工业体系比较完整,是济南重要的汽配基地。此外,南部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也可以进行最大限度的共享。两地可以实现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
      在9月1日召开的济南莱芜两市就济莱协作区建设专题会议上,双方一致认为,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对于推动山东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一体化”破题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中提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济莱协作区要率先破题。济莱协作区将创新体制机制,推行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的“五个同城化”,其中包括: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公交卡两地通用;减免或降低两地间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取消省道通行费;率先实现两市区号统一,取消长途费、漫游费;实现两地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实现两市居民自由流动;统一劳动用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跨区域培训教育等就业服务制度;建立统一的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降低银行卡区域内收费标准,两地银行汇取款等业务免收异地业务手续费。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城化”是“一体化”的有效突破口,济莱协作区的同城化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的尝试,如若成功,将会向圈内其他市县逐步推广。“在概念上,‘同城化’后的地区虽然可能不属于一个城市,但会像一个城市的状态一样。”郑贵斌认为,济南莱芜同城化后,莱芜就相当于济南的一个区,以后会作为济南的副中心而存在。
      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认为,行政区划造成的人为壁垒,使很多资源的调配、产业的布局、整个规划的落实,往往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济莱协作区,将探索对济南城市圈的发展,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

      原标题:济莱协作区,两城合“一城”

初审编辑:张蕾
责任编辑:成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