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盈利保持增长,机构改革继续深化,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但就各大商业银行2012年年报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8年来首次出现反弹,年末余额1.0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34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比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且不良贷款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银行业的风险渐渐凸显。
《报告》指出:“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暴露。”从地域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较活跃、中小企业较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从行业看, 光伏、钢贸、造船、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成为不良贷款反弹的主要行业;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新增不良贷款较多,一些地区中小企业担保链、资金链、产业链风险暴露。
《报告》还认为银行业同业业务增长迅速,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应予关注。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贷款规模限制,可能会使机构规避利率管制,导致监管指标失真。而在体内循环的同业资金,则会弱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根据《报告》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速放缓、大幅波动的现象依然明显,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存款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的情况仍比较普遍,甚至出现跨季月间波幅超过3万亿元的情况。近年来,理财和信托等融资性表外业务发展迅猛,其中部分业务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长期投资,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这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有一定影响。
同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还会导致另一方面的风险。表外业务的风险可能会向表内传递,存在内部收益转移和交叉补贴等行为。因此,《报告》指出:“相关监管亟待加强。”
在理财产品方面,其快速发展蕴藏着潜在风险。近年来,在投资和融资双重需求的推动下,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加速发展。一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通道”,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产业市场。
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情况,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部分融资需求。《报告》认为,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产品走样成为信贷替代产品,使一些理财资金投向限制行业和领域,不利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
此外,一些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存在违规经营,民间借贷风险也有所暴露。由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薄弱,部分机构存在短期逐利行为,违规经营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扰乱正常金融秩序。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和业务运作与正规金融体系之间盘根错节,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将向正规金融体系传递,可能引起突发性和区域性事件。
《报告》还披露了央行于2012年底组织我国17家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的情况。此次压力测试包含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基于2012年底1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等数据,评估商业银行在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状况。
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体系对信用风险的抗冲击能力较强,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 以17 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 总体运行稳健,但房地产贷款、银行表内外理财等领域风险和客户集中度风险应当引起关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可控,利率风险对交易账户的影响较小,并且股份制银行对各种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上升更为敏感;汇率变动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即使在重度冲击下,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仅下降了0.08个百分点;流动性风险对银行体系影响也较小,测试显示,即使在重度冲击下, 也只有1家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不满足监管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下一阶段,银行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改善机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高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完善监管制度,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防范风险交叉传递,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农村金融时报 李林鸾)
(责任编辑 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