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财经频道 > 银行

警惕存款变保险 签字前看清合同落款(图)

2013-07-19 15:14:00 作者:席韶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 | “五星电器杯”中原金融口碑榜有奖评选活动推出后,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保险条款繁多,很多消费者对此不了解,很容易对销售人员的解释偏听偏信,双方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受到蒙蔽。

    策划

      核心提示 | “五星电器杯”中原金融口碑榜有奖评选活动推出后,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其中,读者在感叹金融行业发展变化之快,为心仪的金融品牌叫好之余,也不时将自己遇到的金融投诉和维权事件及时反馈给我们,指出眼下金融市场仍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此,我们综合了近期读者的反馈信息,选择一部分典型案例,予以刊登。希望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金融机构都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销售误导 存款变保险

      “前年年底发了年终奖后,我将手头的积蓄打包去银行存了两年定期。今年家里老人生病急需用钱,我去取钱时,才发现当时的存款竟然是保险。如果提前取钱,还要倒找回去一笔手续费。”提及自己的遭遇,张女士气愤之余难掩尴尬:“存款变保险,这是流传了很多年的桥段了,以前也听说过,好像老年人受骗的比较多。真没想到,这次会摊到自己身上。”

      张女士说,当时,她一进银行营业大厅,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询问她办理什么业务。“她穿着和其他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服装,我觉得应该是银行大厅的服务人员。”张女士说,工作人员得知她要存钱之后,就带她取号排队,排队期间,开始向她推荐一种“更划算的方式”,并表示,除了手续稍有不同,同样存两年,这种方式得到的收益要更高,还附带送保险保障。而且,“不必排队,在大厅的低柜就可以办理。”

      “鬼使神差的,我竟然顺着她的话头去做,到低柜上签了字。”张女士懊悔地说,当时,工作人员一直在向她强调,这和存款一样方便,而且收益更高,还送保险,“我承认,我有贪便宜的心理,可现在银行存款利息这么低,通胀这么厉害,谁不想多赚点收益呢?”。

      来自保监会的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共计2979个,同比增长128.1%。其中,银邮代理产生的销售误导1385个,占销售误导总投诉的46.49%。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保险销售误导,存款变保险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佣金制度也将保险销售变成了销售人员之间的一场比赛,在鼓励多做业务的同时,却不能保障服务质量。

      同时,保险条款繁多,很多消费者对此不了解,很容易对销售人员的解释偏听偏信,双方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受到蒙蔽。

      规避销售误导 看清合同落款

      如何规避销售误导,以免“存款变保单”?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说,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认真看合同落款。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有相似之处,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要先看清楚其合同最后的落款究竟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也是判断该业务属于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的最直接依据。

      其次,用好保险“犹豫期”。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消费者购买保险后有10天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扣除不超过10元的成本费以外,应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并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投资者若觉得所办理的业务不妥,可在犹豫期内办理退保手续。

初审编辑:丁厚勤
责任编辑:成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