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顺在讲课
吴长顺在课间为学生辅导功课
吴长顺生活照(吴长顺本人提供)
大众网菏泽9月9日讯(记者 晋伟雄)今年47岁的吴长顺,本来可以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放弃了别人羡慕的工作,毅然选择了农村教师这一清贫单调的职业,并且一干就是28年。28年来,吴长顺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工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诺言。他说,28年了,始终无法拒绝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
放弃“金饭碗”与清贫为伍
不忍心拒绝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
1984年,从巨野县一中毕业的吴长顺没有选择高考,直接进入当时的巨野县窑厂做起了工人。白天在瓦房里做瓦坯,晚上在窑厂值班看厂子,每个月能有近300元收入。“这在当时可是不菲的收入”吴长顺说。
在那期间,巨野永丰街道办事处魏海小学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和校长多次找到有高中学历的吴长顺,希望他能到学校来教书,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这让我犯了难。”吴长顺说,去魏海小学当民办教师一个月仅有37.5元,什么时候能够转正还不一定。“而且,当时家庭生活又比较困难,作为老大的我,也想多挣点钱为家人减轻负担。”
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1985年,吴长顺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放弃了别人眼的“金饭碗”,踏上三尺讲台,选择了与清贫为伴。“看到孩子们那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眼神,不忍心拒绝,既然找到了我,我就努力教好孩子们,让他们个个成才。”吴长顺说。
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只有多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少出“洋相”
就这样,在窑厂做了半年工人的吴长顺,来到了当时的巨野县巨野镇魏海小学做起了一名民办教师。吴长顺回忆说,第一课讲的是作文,由于前期备课充分,加上自己“年轻气盛”,整堂课下来非常顺利,得到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广泛认可。
有了好的开端,更加坚定了吴长顺扎根讲台的决心。但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对老吴的触动不小。
他告诉大众网记者,那是任教第二年的时候,自己在公开课上讲《鲸》这篇课文,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让学生踊跃提问。“但是一个学生的问题让我差点下不来台。”吴长顺说。
那个学生向老吴提出,课本插图上的鲸鱼是公是母,如何哺乳等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同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但是如何回答让老吴犯了难。“当时差点冷场。”吴长顺说。
经过几分钟的苦思冥想,老吴很好的将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让整个课堂回复正常。吴长顺说,幸亏以前在广播上听过这方面知识的讲解,这才“化险为夷”。“以往学生们要的是一杯水,我有一桶水就够了。可是,那天我发现作为老师一定要长流水才行。只有多学习,才能保证自己少出‘洋相’。”吴长顺说。
先后培养出100余名大学生
家里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书架上的几千册书
有了“长流水”的意识,吴长顺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注重提高自己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他经常自费参加函授学习,为了购书和培训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用他的话说,家里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书架上的几千册书。“这些书,弥补了我教学中的不足,使那么多的穷孩子有了课外书读。”的确,吴长顺的书早已成了穷孩子的共同财富。
吴长顺在教学的同时,还注重研究教育手法的革新。据初步统计,他在全国上百家教育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5000余篇,累计达到150百万字,绘制插图近千幅。
他辅导的“少年谜组”作为少先队创建工作,曾被摄制成专题片多次播放。为语文学科活动课设计的《成语大连环》、《成语集装箱》等便于学生诵读记忆的资料,先后在上海《少先队活动》等杂志上连载。
正是有了孜孜不倦的追求,执教28年的吴长顺被山东省教育厅、团省委和省人事厅联合授予“山东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在他的班上先后培养出了100余名大学生,改写了魏海小学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历史。
曾用妻子1/3的嫁妆买《辞海》
希望爱心人士能够为农村娃送些书籍
回首28年教海生涯,吴长顺深情的告诉大众网记者,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儿。“妻子一直都支持我的工作。”,他对大众网记者回忆说,刚结婚的时候,就将妻子的60多元嫁妆钱花去了近三分之一,买了一本《辞海》。“当时,相当于我一个月工资了,但是她仍然很支持我。”
吴长顺告诉大众网记者,结婚27年来,他没有给妻子买过像样的鞋子、衣服,更不用说金银首饰。“相比妻子的其他5个兄妹,我们家条件是最差的,但是妻子从来都没有怨言,一心以我和孩子为主,从来不为自己着想,这一生我对妻子亏欠的最多。”吴长顺说。
谈到自己的孩子,吴长顺心里同样只有愧疚。他告诉大众网记者,大儿子出生的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一袋奶粉会喝两个月。“孩子小时候从来没有吃过整个的饼干,我都是到镇上买一些碎饼干给他们吃。”
吴长顺说,家里穷,也从来没有给孩子买过玩具,曾经女儿想让他帮着制作一个柳笛,但是忙一直没有做。后来,女儿自己拧,在用菜刀截柳笛时,竟剁下了自己左手的食指的指甲。
“如果当初不做教师,现状是不是比现在好些?”吴长顺在生活困苦时也曾打过退堂鼓。在工作期间,巨野县宣传部、安徽宿州的一家杂志社多次向他投来橄榄枝。“我不止一次可以选择离开,但是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我都不忍心放弃,选择了坚持。”
吴长顺最后对大众网记者说,他现在别无他愿,只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够为孩子们送一些书籍,丰富农村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