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是菏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馆于2000年5月建成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去年7月底以来,纪念馆闭门谢客,实施提升改造,市民以及游客对她充满了期待。如今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提升改造工程进展如何?工程何时完工?提升改造之后的纪念馆将新增哪些亮点?6月13日,带着这些疑问,牡丹晚报记者走进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改造现场。
已完成总工程量七成,今年国庆节前开馆
6月13日一早,牡丹晚报记者来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发现整个馆体焕然一新,原先粉刷在外表面的红色真石漆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白麻干挂大理石,纪念馆的历史厚重感大大增强,整体面貌也得到大幅提升。
牡丹晚报记者注意到,纪念馆入口处顶端江泽民同志的题字“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字号放大了几倍,显得更加大气。据了解,原先的字号为0.5米×0.5米,而现在的字号为2.3米×2.3米。
走进纪念馆内,牡丹晚报记者看到,数十位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时间施工,展厅面积比原先大了许多。在西展厅,牡丹晚报记者见到了残垣断瓦,工作人员说,这是布设的发生在1939年的陆房战役场景,可以让市民和游客更加立体地了解发生在冀鲁豫边区的战斗情况。
在东展厅,一棵大树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树干直径足有1米多,枝繁叶茂,格外逼真。看到牡丹晚报记者拍照,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这棵树有着深刻寓意,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根深叶茂,福荫人民群众!”
走访中,牡丹晚报记者发现,除了一楼展厅,纪念馆长期闲置的地下室此次也进行了提升改造,今后将用作临时展厅。
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赵斌向牡丹晚报记者介绍,去年7月底,纪念馆开始实施提升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0%,预计三个月内即可完工,今年国庆节前可以向市民及游客开放。
展览面积大增,新增5个展区
提升改造之后的纪念馆将呈现哪些“亮点”和特色?对此,赵斌向牡丹晚报记者予以了详细介绍。
改造结束,纪念馆将大大扩容,展览面积将从3612平方米增加到8670平方米,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纪念馆。相应的,展厅数量也由5个增加到了10个,原先只有序厅、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儿女,将增加和平之路、领导关怀、边区新貌、“南下”展区和地下临时展区。
展览面积和展厅数量增加,文物数量也将从609件增至3000余件,而这些新增的文物形式多样,包括长矛、大刀、土枪、银元、地契等,由纪念馆工作人员多方努力征集而来。
展览的形式和内容也将大大丰富:在形式方面,不再是单一的图表、文字形式,还将包括多媒体、雕塑、油画、场景、幻影成像、面塑、剪纸、趣味互动等多种形式;在内容方面,在展览大纲不变的前提下,大量增加体现冀鲁豫边区革命精神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战斗战役等。
“冀鲁豫边区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和军民的鱼水之情。”赵斌表示,此次提升改造突出了冀鲁豫边区革命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将达到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教育目的,让群众真切体验到冀鲁豫边区红色革命文化的感染力。
建成15年,接待游客750余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占地198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总投资6500余万元,集展厅、画馆、广场等于一体,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菏泽的标志性建筑。纪念馆于2000年5月建成开放,目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开放以来,每年接待参观群众达50万人次以上,2014年全年更是达到6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学生达到28万人次。
赵斌向牡丹晚报记者介绍,该馆开放15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进行过大的系统改造,陈列展示一直延续平面布展手段,略显呆板、陈旧;展厅设施老化严重、陈列形式单一,缺乏体现时代特征的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设备;另外陈展内容缺乏新意,群众参观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去年7月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纪念馆开始实施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提升改造。
坦克战车将 “开进”纪念馆广场西侧
去年9月16日,“一碑一园”即菏泽解放纪念碑和散葬烈士集中安葬纪念园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西侧落成,菏泽增添了两处重要 “红色”景点,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赵斌昨日向记者介绍说,在“一碑一园”的北侧,纪念馆还将建设“兵器园”,将布置步战车、坦克等大型兵器,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观看兵器,加深对冀鲁豫边区革命精神的认知,珍惜现代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