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教育:一所传统名校的突围密码

2025-06-18 16:05: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海山

  作者:牡丹区第二十一初级中学 张海山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以传统名校的底蕴为根基,以“新质生产力”理念为指引,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探索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教育突围之路。学校以“课程设计、空间构建、队伍建设、文化熏陶”为抓手,依据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搭建多极化成长平台,实现了学校“五育并举”的新质发展。

  聚焦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新质学校”新场域

  (一)文化基因新塑:构建“志行双驱”育人理论体系

  “志行”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意为“志向与操行”的统一,强调既要树立高远理想,又要通过实践锤炼品格。

  “志”的层面:鼓励全体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于学生而言,要胸怀世界,立志成为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对于教师来说,要立志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同时,强调立志笃行,引导师生在确立目标后,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

  “行”的层面:注重行动力与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学生遵守校规校纪。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倡导创新精神。

  “志”与“行”的融合:以志引行,志向为行动指明方向,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明确志向,激发行动动力;以行践志,行动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校为师生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践行志向。

  (二)空间叙事:打造具象化育人场景系统

  二十一中坚持环境浸润,利用环境育人,努力打造以“志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校园里一个名字、一块牌子、一草一木、一次活动、一个课程体系等都是校园文化的显性传达。在学校一期工程建设结束以后,学校形成“七楼四园一场一馆”的新格局,勤学楼、精思楼、远志楼等形成认知升级链;百花园、育蓝园、苦练园和举园等四大主题园区植入AR技术,使《论语》经典场景可交互体验,暗含成长哲学,激励着学生每天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学校九思广场让师生铭记君子有“九思”;校北墙和西墙上精选了与“志行”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打造成学校“志行”文化墙;教学楼五层连廊和空中体育场、图书馆、科技馆,分别展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成果,构建“五育融合”动态展览系统,实时更新学生成长轨迹数据。犹如润物细雨、默化潜移,又时时警醒师生既梦想高远又脚踏实地。

  学校配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装修温馨舒适,设有心理咨询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辅导室等功能区域,关注师生在追求志向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师生应对挫折、调整心态。

  (三)实践出新:构建文化育人生态链

  学校以“志行文化”为核,构建起三维育人生态体系,将“志以润德,行以赋能”的文化基因植入教育全过程,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具象化场景中共生共融,从“3636”德育课程体系的阶梯式浸润,到“1+N”科学课程体系的个性化探索,形成“价值引领-创新素养-心智成长-科教融合-实践育人”五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通过“青年教师三阶成长计划”“名师1+N培养工程”等创新机制,以“金字塔式成长生态”重塑教师发展路径,以“新质课堂”重构教学新范式,构建起“新手教师-种子教师-领军人物”的进阶式培养链条。

  我们希望学校文化不是硬邦邦的一个雕塑、一行文字、一堵院墙、一间专用教室……而是赋予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和活动的一类类鲜活的“场景”。在这里有师生们的探索与争论、设计与展示、休憩与奔跑,笑声、歌声、读书声、呐喊声,更有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这里是师生共同营造的烙上学校文化印记、唤醒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新质课堂”新样态

  “新质课堂”即学校近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实践的“目标导学课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大单元教学为载体、学生深度参与为特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新质课堂”通过系统重构教学DNA,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开辟新路,在理念与实操的碰撞中创造新知,为牡丹区初中教学教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自己的“课堂解法”与“校本答案”。

  (一)价值定位:新时代课堂改革的三重突破

  教学范式突破:建立“素养本位-学生立场-问题驱动”三维体系,设计素养导向的课堂评价量表,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

  教学效能突破:常态化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研讨,通过大单元重构+任务驱动+表现性评价,实现减负增效;

  3.学习方式突破:融合“让学生先来”的教学思想,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闭环。

  (二)模型建构:五维联动的深度学习系统

  目标导学:创设真实情境,提出素养导向的核心问题。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学案,结合教材内容独立思考,自己尝试解答,体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独立完成基础学习任务,记录疑难问题。

  研讨拓展:学思联动,将课堂引向纵深,体现思维进阶。小组讨论解决80%以上基础问题,教师针对性指导。

  成果展示:通过个人/结对/小组形式呈现解决方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将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强化,对于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师生或生生解答,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思考、交流、欣赏、分享中实现深度学习。在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个人、结对或者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多维评价:实施“四维评价”(自评+互评+师评+达标检测)+单元知识建构,通过学情分析系统监测目标达成度。教师在培养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和单元构建的能力,总结深化课堂内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建构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老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当堂达标测试等,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呈现。

  通过扎扎实实的校本化实践,2024年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和中考成绩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负担下降,素养发展进步明显。

  聚焦个性化发展,推进“新质人才”培养新方式

  牡丹区二十一中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新生态,实现了从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价值引领工程:构建阶梯式德育生态圈层

  德育是塑造学生精神品格的核心。我校以“文化引领,德育浸润”为导向,构建了“3636”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设计主题化课程:七年级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八年级聚焦“礼仪教育”,为青春期的价值观奠基;九年级通过“成才教育”架设理想阶梯。这种阶梯式德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成长仪式,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学校创新“新三好”评价体系,将品德、实践、学业纳入综合评价,并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德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与社会。例如,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家庭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践行责任意识,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二)素养培育工程:拓宽个性化发展的成长赛道

  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质人才,我校成立“科学教育发展中心”,打造“1+N”科学课程体系。“1”为基础学科课程,夯实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N”为多元化拓展课程,如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兴趣。通过科技节、少年科学院等实践项目,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创新成果,近三年在省级以上科创赛事中获奖30余项。 学校以“少年科学院”为平台,联合菏泽市科技馆开展“科学大讲堂”“实验探秘”等活动,打破学科边界。例如,学生通过无人机项目融合工程学与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心智护航工程:构建个性化发展的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牡丹区二十一中“遇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构建“预防-干预-发展”三维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创新“心理+”融合育人模式。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开发情绪智能训练课程、搭建虚拟现实心理干预平台、建立成长型思维培养体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危机应对向潜能激发的范式转型。通过心理测评筛查风险,以沙盘治疗、团体辅导等方式精准干预;开设“考前减压”“青春期专题”等定制化课程,帮助学生应对成长挑战。

  (四)体教融合创新工程:锤炼个性化发展的体魄韧性

  学校将体育作为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框架,构建“基础+特色+拓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在夯实田径、体操等基础项目的同时,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专项课程,并计划引入橄榄球等新兴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需求。学校每年举办“阳光体育节”,开展趣味运动会、吉尼斯挑战赛等活动,鼓励全员参与;针对体质薄弱学生,开设“健康加油站”定制训练计划,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体育与德育深度融合,在运动场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团队领导力培养等育人要素,锻造具有强健体魄与坚韧品格的未来建设者。

  (五)实践育人共同体:搭建个性化成长的实践平台

  学校将社团活动视为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延伸,构建“兴趣驱动、多元发展”的实践生态。目前,科技社、文学社、戏剧社、音乐社等20余个学生社团形成矩阵式发展格局,每个社团配备专业导师并提供专项资源支持,形成“课程学习—社团实践—成果展示”的闭环培养链。社团活动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一社团一特色”。例如,科技社依托“少年科学院”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机器人设计、无人机竞速等赛事,近两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5项;文学社推出“青藤文刊”,定期发表学生原创作品;音乐社开设扬琴、古筝等民乐工坊,与扎染、泥塑等美育课程联动,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交融魅力。

  聚焦教育家精神,赋能“新质教师”队伍新风貌

  学校立足“师德铸魂、专业筑基、创新赋能”三位一体发展理念,通过三大创新实践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一)阶梯式成长生态:构建“金字塔式”教师发展路径

  创设“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三级联动培养矩阵,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专业阅读交流、课堂风采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青年教师从新手教师逐步成长为“种子教师”“青年名师”“青年领军人物”,形成“三阶递进、多维共生”的专业成长路径。名师工作室的“1+N培养工程”充分发挥“牡丹区名师”的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培养出的青年种子教师和骨干教师们聚焦课堂教学,进行赛课、磨课、研课,定期开展学科沙龙、教研论坛、专题研修、课题研究等活动,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以名师引领教师成长,以团队赋能教育创新”的目标。“班主任工作室”则聚焦“全人育人”时代命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定期组织观摩优秀班主任的班会课及请教带班策略活动,助力21中一线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经过不断发展,多名教师荣获“部级精品课”“山东省优质课”“省级一师一优课”“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山东省实验课”“菏泽市教学能手”“牡丹区教学能手”“牡丹区优秀班主任”等多项奖项与荣誉。

  (二)生态圈层赋能:打造“研训赛评”一体化培养体系

  牡丹区二十一中在立足本校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还打破地域限制,对内构建“研训赛评”一体化校本研修体系,对外形成“引智赋能+辐射带动”开放格局。一方面,牡丹区二十一中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立体化教师队伍学习网络。不断邀请教育专家、知名作家等来为我校开展“班主任成长”“大单元教学”“阅读促成长”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个人成长方面都有极大收获。同时根据学校安排,定期派各科教师赴省内外多地学习交流,聆听名师讲座,研究名师课堂,学习归来后开展“影子课堂”等活动。另一方面,在区域协作方面,牡丹区二十一中积极参与全市初中教育联盟活动,同时与乡镇学校共同开展常态化教研,多次组织老师开展“送教”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良好生态,将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力。

  (三)数字基建赋能:布局“AI+教育”教师发展新赛道

  未来三年,学校将投入资金致力于建设“未来教育创新基地”,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专项研修,通过构建更前沿的学习机制,更精准的发展路径、更具温度的成长环境,持续深化“新质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新赛道,致力于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教育场景,实现了传统教育优势与现代技术赋能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的革新上,更深化为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发展,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共生。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牡丹区二十一中正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转化为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从文化育人的生态构建到个性发展的赛道开辟,学校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探索着传统名校的涅槃重生之路。这场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的教育变革,不仅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二十一中方案”,更在新时代教育长卷上,勾勒出一幅传统与未来交相辉映的“新质学校”全景图。

初审编辑:刘亚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