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故里寻伯乐·教师篇丨成武县永昌学区吕韶红:33载坚守乡村教育,用爱书写育人华章

2025-06-05 15:1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文博 刘德龙 刘胜广

  编者按:

  近年来,成武县聚焦聚力“打造全市一流教育品牌”的高品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逐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一线教师,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成武县教体局推出系列报道《伯乐故里寻“伯乐”》,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近这些优秀教师。今天推出《吕韶红:33载坚守乡村教育,用爱书写育人华章》

  大众网记者 王文博 刘德龙 通讯员 刘胜广 成武报道

  在成武县永昌学区,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教师——吕韶红,她33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以校为家、视生如子,将青春与汗水无私地挥洒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她先后荣获“县优秀教师”“县三八红旗手”“县均衡发展工作先进个人”“菏泽市教育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众多荣誉,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坚定坚守者与勇敢开拓者。她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校长,更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就是成武县永昌学区陈楼小学的英语老师兼校长。

  扎根乡村,信念铸就坚守初心

  1992年,吕韶红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便被分配到了这所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的农村小学。初来乍到,她便担任毕业班的语文及常识老师兼班主任。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她没有丝毫抱怨,而是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坚定理念,积极应对。没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她就自觉手绘;缺乏合适的教学教具,她便自费购买。她用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2005年,吕韶红接任校长一职,此后她改教英语。33年间,面对多次调入城区学校的机会,她都毅然放弃。只因她心中始终放不下农村孩子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她深情地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他们就像新破土的幼苗,我要做照耀他们成长的光。”这份对乡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让她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过了33个春秋。

  潜心育人,匠心点亮学生未来

  农村学生基础教育薄弱、家庭教育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吕韶红针对这一现状,积极探索创新,提出了“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的教学模式。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为了让学困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她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他们辅导功课。33年来,寒来暑往,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每年的毕业季,她既为孩子们的成长感到喜悦,又因他们的离去而心生不舍。她经常鼓励孩子们:“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Do my best(竭尽全力)!”她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与奉献。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位居乡镇前列。她还经常收到孩子们从新学校传来的喜报,看到孩子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她感到无比欣慰。她的付出也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同事的真诚赞誉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倾注大爱,真情温暖留守童心

  “爱是教育的全部。”这是吕韶红始终坚守的信条。从初入教坛时孩子们口中的“大姐姐”,到如今学生心里的“吕妈妈”,她用一根皮筋、一个发卡、一双手套等细微之处,时刻用“爱”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她更是倾注了大量的母爱,努力填补孩子们的情感缺口。她发起“一对一”结对帮扶行动,组织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为特困儿童赠送衣物、辅导功课。她还在学校设立“亲情驿站”,不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为了缓解孩子们的思亲之情,她定期开展“视频见面会”,让孩子们能够与远方的父母“面对面”交流。

  她常说:“校园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更要成为他们温暖的家。”在她的关爱下,孩子们在“爱”的滋养下学会了“感恩”。村里的老人都感慨地说:“有这样的校长是俺们孩子的福气。”

  33载岁月匆匆,青丝已染白发,吕韶红把半生光阴都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她是学生心中的“引路人”,是家长眼里的“守护神”,更是乡村教育的“燃灯人”。她用行动完美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初心,用执着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在农村教育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爱的篇章。

初审编辑:王文博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