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信在为《史记》做索引
大众网菏泽7月18日讯(通讯员 孔 涛 颜文珠)在定陶县有这么一位老人,虽已到耄耋之年,却并不服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孜孜不倦的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他关爱离退休老干部,义务服务17年;他退休不退岗,为档案工作编写一份份珍贵材料;他心系百姓、情牵发展,积极为县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就是定陶县原档案局局长李保信。
义务服务17年
1996年,定陶县委机关离退休党支部成立,组织上推荐65岁的李保信担任党支部书记。想想自己在老干部中还算“年轻人”,李保信便当仁不让,只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7年。从担当“重任”的那一天起,李保信就把整个党支部扛在了肩头。组织老干部们进行政策学习,充实老干部们的业余生活,发挥老干部们的余热,成了李保信生活的重中之重。
每个月10日,是党支部集体学习的固定日子。为了能让这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更有意义,李保信可没少下了工夫,提前几天就开始查资料、确定学习内容、撰写读书笔记,17年来,光读书笔记李保信就记了不下40本。不仅如此,这一天还是李保信最为紧张的一天,李保信说,“老同志们来学习,我就要对每一位老同志负责。”有一次,老干部刘继光没有按时参加学习,打电话也没人接,这可急坏了李保信,一上午坐立不安。学习一结束,就匆忙赶到刘继光家里了解情况,顺便也给他“补补课”。原来刘继光是老年门球协会的教练,早上出去吃早饭没拿手机,吃完饭就直奔活动中心去了,忘记当天要参加学习了。“没啥事”,紧绷了一上午神经的李保信终于松了一口气。
每次学习谁来,谁没来,为什么没来,李保信都要一一记录,并打电话确认,电话打不通就去家里找,有很多次焦急费事地联系上,却只是老同志忘了。对此李保信从来没有怨言,李保信说:“为老干部服务是党交给我的任务,做好老干部工作,就是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醉心书写只为他人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进入发展的春天里。一直酷爱历史文化的李保信,就和老干部们商量,要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让优秀的历史文化成为教育、引导年轻人成长的“一把利刃”。李保信说干就干,苦写了八个月,自费出版了《国学选编》一书。《国学选编》节选自《四书》、《五经》,分为学、为人、为事、为证、为教、诗乐六篇,每一选段都给出了清晰的注释、译文和评析。
醉心档案工作的李保信,还编写了《太平寰宇记目录》、《历法、气息知识百年祥历汇编》、《历史的记忆》等,全部无偿献给了档案局。李保信不会电脑打字,所有的书写全部都是手写稿,而且由于多次修改、字迹潦草等原因,底稿不便于读者阅读,李保信在成稿后,会再工工整整的抄写一遍交给档案局。看着厚厚的《历法、气息知识百年祥历汇编》手稿中密密麻麻、奇妙高深的数字、符号,笔者不禁问道:“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做这些值得吗?”“这是应当做的,不是值不值的问题。”李保信脱口而出。
在李保信的书桌上,还摆着厚厚一摞《史记》,总共10本。李保信说,他现在在看《史记》,打算做个索引,方便大家阅读。
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没事的时候,李保信总爱上街上转转,李保信说:“看着大伙忙忙碌碌,城区一天一个样,心里边舒坦。”。可有时街头乱摆摊、垃圾乱堆乱放、行人当街聊天堵塞交通等行为,也让他非常地无奈。依着性子就想上前说说,可自己毕竟年岁大了,说了人家也不一定听。这一件件事,终成了李保信心头的一个个疙瘩。
直到2011年12月的一天,李保信到县委拿材料,看见群众来访登记,登记内容之繁琐,让他觉得像是有一堵无形的墙,阻隔在了政府和群众的中间。“信访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不能怕也不能挡。”李保信如是说。回到家的李保信,思来想去,综合自己在信访、交通、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一点看法,写了一封信交了上去。没想到,该县县委书记张毓华非常重视此事,并作出了重要批示,县里也很快出台了相关落实文件。
反映的情况及时得到了回应,激起了李保信极大的热情,很快,第二封信又递交了上去。李保信说,年纪大了,别的做不了,只能谈谈看法、提提意见,希望能为县里的发展尽一份力。采访最后,老人还谦虚的说:“我所做的工作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不值得一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原来,付出即是一种幸福,乐于奉献,自然乐在其中。正是这种无关名利、无关回报、悠然自得的态度,让李保信的晚年生活愈加绚烂多彩。